跳到主要內容

傳統產業新創意,5 Gum 刺激你的感官


在這不景氣的年代,絕大部份商品的價格越賣越低,有些是廠商自作孽,標榜「提供消費者"夠用"的產品」,因此Notebook需求降為Netbook,一旦消費者精明了,廠商臉就綠了,而前兩天的新聞也報導,向來只漲不降的LV也開始全面降價了

這時偏偏卻有幾樣商品的價格硬是越來越高,自行車是其中之一,這或許可用質變來解釋,因為大環境的友善,以及使用者對商品品質的需求提昇,帶動價格向上;但另一個商品《口香糖》就有趣了,不是因為消費者想要更好的產品,而是廠商不斷主動推出更多、更好、更高級的"新武器",讓消費者潛移默化心甘情願付出更多,這才是行銷最高段的具體表現(可沒人押著你讓你買Airwaves啊)。

這個被廠商集體催眠的過程,我相信大家都經歷過。從條裝、粒裝、變罐裝,無糖、益牙、更清涼,同樣消費一個口香糖,隨著廠商的行銷引導,從10元、20元、30元,咦~就這樣悄悄的從你口袋遛走,暮然回首時才驚覺,以前人人朗朗上口的德政"多了兩片價格不變"的口香糖,怎麼變得越來越高貴了!?

不過就是個口香糖,這一個不起眼的小玩意,國際大廠就是有本事讓它變化萬千,創造新的價值出來。

箭牌 Wrigley新產品 5 Gum的包裝,完全跳脫傳統口香糖的印象,像盒高級的巧克力,slogan「刺激你的感官 stimulate your senses」,口味也是讓人摸不著頭緒的-Cobalt / Rain / Flare / Elixir / Lush / Solstice / Zing,每盒15片的無糖口香糖,訴求口味獨特跟持久。


5 Gum於07年在美國就已經上市,當年Social Media還不盛行,到了今年6月在澳洲上市時,不免俗的運用了Social Media做為行銷工具之一。在5 gum youtube頻道是幾部TVCF;在Facebook裡則是一些音樂人、藝術家如何創新有趣地玩出「刺激感官」的作品,有相片有圖畫...(下圖)、在twitter上隨時更新最新的訊息、flickr的相片、還有imeem上根據不同口味所推薦的歌單playlist(下下圖),當然你也可以投票選出最愛歌單。


source:The 5 Feed facebook


看得出來5 Gum做了這些行銷上的努力,以刺激你的感官為核心,形塑此類目標對象的生活形態,從不同的層面讓消費者因為認同所以喜歡上這個品牌。我必須說,目前所看到的內容並不豐富,也不夠深入,參與的人數也不踴躍,但至少透過這樣的工具建立與消費者互動的管道。

其實這也反應了,經營Social Media並不是開個帳號這麼簡單。就這段時間觀察幾大品牌運用Social Media所獲得的反應,與其說企業企圖運用這些工具來擴大與消費者的接觸面,降低行銷預算的支出,倒不如說是以較低的成本長期累積、形塑品牌形象、更深入的延續實體的活動或報導,及時、第一手傾聽消費者的聲音,來得更實在

沒有消費者吃飽沒事期待你企業成立blog或follow你的twitter,正因為這樣,會有興趣參與互動或follow你的twitter的網友,這群人就像偶像的粉絲一樣,是不是更彌足珍貴! 你不好好挖掘這群人的想法,反而瞎子摸象的去討好你自己設定,不知道對不對的目標對象嗎? 企業如果光將重點放在Social Media的流量跟接觸率,可能會錯估形式,因為這不是Banner廣告,也沒有那一個傳統工具可以讓你這麼低成本的長期使用。

多將心思放在傾聽這群人的意見,就算是不好的聲音也是一樣,因為在網路世代一切都不是秘密,你想藏也藏不住,不會因為企業沒有blog就沒人講你的壞話,相不相信,網友間自然有一股正義的力量,會自動幫企業去除不實的指控(當然如果是事實就另當別論)。多善用Social Media長期經營與消費者互動,才是上策。

留言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帶星巴克隨行卡出門? 遜! 帶iPhone出門? 酷!

連續四篇相關網誌,我的部落格都快成iPhone專區。實在是因為它的商務應用太精彩,不寫不快! Starbucks Card Mobile 是星巴克最新的軟體,主要功能就是《隨行卡》。用這個你就可以查餘額、買咖啡付錢、加值、享受優惠、查交易明細,跟真的隨行卡一樣,只是從一張塑膠卡,變成iPhone上的一個軟體。 它運用的是二維條碼 QR code 技術(下圖)。一開始將隨行卡的編號輸入就行了,要結帳付錢? 只要店員拿著掃瞄器對著手機上的QR Code一掃,就完成了結帳動作,自動更新帳戶餘額;如果錢不夠,還可以加值(下下圖),也可以設定自動加值的條件,例如:每天上午10點查詢一次餘額,若低於10美元,就自動加值20美元...。當然得先建立信用卡的相關資訊,才能完成動作。 隨行卡有的優惠,這軟體同樣適用,甚至為了鼓勵使用,條件還更優惠。要把iPhone當作付款工具,對企業或是使用者而言,這中間有一些風險必須小心,官網上有一些 Q&A的說明 ,我就不一一解釋。 目前這個功能還只在試驗階段,僅限北美某些星巴克有這項服務。我看了使用者對軟體的評價,有意見的人,大都集中在手機"無法登入"的問題,也就是你從手機上看到的資訊不是最即時的,但這並不會妨礙交易進行,其它部份的評價都頗高。 以前看到以QR code做為付款工具,多跟電信業者綁在一起,進行某項交易後,從你手機帳單裡支付,像星巴克這樣獨立完成一套金流作業的,比較少見。這試驗是個好的開始,我相信許多企業都在看它執行的成效,再修正跟進。 這功能如果跟我昨天寫的 foursquare 結合在一起,消費記錄就能補上了,距離理想的商務功能又向前邁進一步。 看完連續四篇iPhone無所不能的網誌,有讓你腦中出現一片美好未來的景像嗎? 有興趣的,我們找時間私下聊聊吧!! PS. 另一個星巴克軟體 mystarbucks 跟這個可以配套使用。mystarbucks主要功能,是找尋最近的starbucks、客製你的專屬咖啡,大杯冰拿鐵去冰少糖加肉桂不加奶油...,隨你高興怎麼配。特製的清單交給店員,或是傳給你的朋友,讓他上班路上順道買一杯,她就能如你所願的完成你要的咖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