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社群媒體時代,品牌行銷因應之道-影片篇 1/3


前兩週藉由Clean & Clear可伶可俐的案例,簡單說明了為什麼Social Media會成為品牌行銷工具的起源,既然廣告公信力越來越差,品牌主當然不會傻傻地坐以待斃,畢竟跟消費者溝通的工作還是必須進行,廣告不行?! 換一種方式不就成了-「拍攝影片透過社群媒體social media散播」就是品牌主取代電視廣告的方法之一。

這類影片不外乎三種來源,以品牌主的角度來看,由上至下分別代表了品牌詮釋由窄到寬、精準到鬆散的光譜。

1.由品牌主所拍攝:

就是廣告,或是不那麼廣告但符合social 特性的影片,只在網路上播放,通常品質最好,也最容易掌控。另一類進化版,則是拍一部廣告,但廣告的目的在進一步導引你到網路上跟品牌互動,讓你不知不覺接受訊息並達成傳播的目的。

2.由品牌主主導遊戲規則,邀請網友拍攝(可以是競賽或只是分享):


由網友發揮創意、參與,但通常設有一定的規範-主題/形式…,這類影片具有官方想要傳達的意念,卻又算是網友的作品,門檻高不高/網友參與的熱烈與否/主題的共鳴等,直接影響成敗。

3.網友自發拍攝:

最常見就是產品的使用經驗分享,或是記錄品牌舉辦的活動,發話權完全由網友掌控,品牌有可能因此一炮而紅,也可能一敗塗地,「真實」是這類影片最可貴之處,你的產品好或壞都會被呈現,網路世界可愛的地方就在於「有人說好,也一定有人說壞,反之亦然」,但就看好壞的比例,跟說這話的人在網路世界的公信力如何而定,相不相信網友自有一套判斷標準,品牌無法左右,你該擔心的是你產品的品質而已。

舉幾個最近精彩的例子

第一類: AXE Clean You Balls / Lynx Keeping Keeley/ Lady Gaga ioki


影片可以拍得讓人信以為真,也可以誇張到一眼就看穿「這是假的」。AXE 有一個舊產品Detailer,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翻譯這名字,它就是洗澡用的沐浴球,為了推廣它的新用途《Clean Your Balls》(明眼人就知道這是指啥玩意!),拍了一支Video放在YouTube上。


這產品的功能,當然就是大家想的那樣,連老先生"洩了氣的輪胎"都可以變得像全新的一樣,它很聰明的用了成人幽默的方式表現產品的功能,我最喜歡其中一個老太太在聽了主持人說「我可以這樣玩一整天」之後,她自言自語的對旁邊的觀眾說「我也是」的那一幕。

AXE一向都是走這類性感的定位,這影片清楚說明產品用途/目的,但又不那麼廣告,2:45這樣的長篇幅當然不會在電視中出現。

另外一個Lynx男用香水(聯合利華在英國因為AXE商標問題,改用Lynx品牌出現),這個產品訴求在於「女孩很容易感到無聊,所以要使用會改變香味的Lynx Twist,才能讓你的另一半保持愉快的心情」,先看一段廣告,瞭解產品訴求。


光靠電視廣告說服不了人,所以又拍了一部《Keeping Keeley》的引導廣告,要吸引消費者到facebook上跟Keeley玩互動影片


女主角Keeley Hazell是英國知名的性感女郎,有史上最美胸部的女人之稱,再加上AXE品牌一貫的定位,可以預見這影片對英國男性目標消費者的吸引力有多大,在互動影片中的情景,會隨著你的選擇(跟她的互動)而出現不同的結果,重點在你要隨著情境不斷改變,才不會讓Keeley感到無聊,這一切都在強化產品訴求,只是改用互動的方式讓你更願意接受。

這樣結合廣告+線上互動影片(或遊戲)的型式,很多年前就出現過,但現在變得更聰明了,因為它在social media的facebook上進行,而不是官方的活動網站。注意到沒,只要你加入互動影片,系統就會自動在你的facebook上發佈你參與互動的過程,給你在臉書上的朋友,這一招就是讓訊息比以前傳播更快的原因。

另外,如果你不是一個有資源上得了電視廣告的品牌,會更感激social media時代的來臨。這是一個iPhone軟體開發商拍的一部產品推廣影片ioki(iTunes連結,這是一個Lady Gaga的卡拉OK軟體)。ioki很聰明的利用Lady Gaga專輯The Fame Monster發行時粉絲的聚會場合,讓粉絲試唱時所剪輯的影片,很真實也很有趣,片尾粉絲的一句「Lady Gaga ioki真是棒呆了!」這,不就是產品最佳的證言式廣告嗎? 重點是播再多次也不用花一毛錢,看完心動了? 還可以直接按《購買》就完成了銷售行為!!讚吧!


要決定一部影片要在電視或是專屬網上傳播,有時候很難區別,一部好的廣告、值得被傳播的廣告,很多時候也會在網上流行(這一類的2009最佳代表作:evian礦泉水 Live Young篇已經在網上被看了超過1,700萬次,就是最好的例子)。除了預算及片長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理由,內容的形式也是一個決定它出現在電視或網上的因素。通常TVC(電視廣告)官方色彩還是比較濃,網上影片相對在尺度或主題就來得寬廣及輕鬆些。舉一個百威啤酒的對照例子:

網路專屬版(捐贈衣服篇)


辦公室有人發起捐贈衣服就可以得到一瓶Bud Light百威啤酒,同事們一聽到這等好事,紛紛熱烈響應善舉,捐到一絲不掛。後遺症是簽完文件沒地方插筆? 那就塞到內褲唄,可是那隻筆不是他的...。這支影片還在片尾出現小小的字寫著「傳者有責,只能傳給21歲以上的朋友」

電視版(2010 SuperBowl 空難篇)


這是美國熱門影集Lost檔案的搞笑版,女主角說「各位我找到了一個無線電設備,我想我們可以逃離這座島了」,只見大夥兒面面相覷,毫無反應,這時候在另一頭有人高喊「我找到了一個裝滿Bud Light的餐車...」。這兩篇同樣很搞笑但還是有程度上、執行上及拍攝上的精緻度的差別。

第二類:Doritos 多力多滋 Crash the Super Bowl 2010 / 星巴克 Love Project

未完待續 接下文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找不到音樂配咖啡嗎-試試這張The Magic Hour-Wynton Marsalis

你是否有過一張CD只聽了一兩次就被打入冷宮的經驗? 音樂難聽的就不提了, 有些買的當時只為了裝氣質, 想嘗試不同的樂曲, 嗯~ 來張鉅作 Miles Davis或是Bob Dylan吧! Oh My God 跟我完全無緣, 即使想裝懂, 但轉念想想又不是在國家劇院, 關掉離席又不會有人笑你沒氣質, 又何必勉強自己, 是吧! 那天心血來潮, 裝氣質的癮又犯了, 來到誠品爵士樂區, 左看右看實在找不到認識的演奏家, 除了那無緣的Miles Davis之外, 好不容易終於找到一個認識的名字-Wynton Marsalis, 聽過他名字還是大約20 年前, 因為在一場葛萊美獎頒獎典禮上, 聽到他的小喇叭演奏, 對他的神乎奇技真是感佩, (那時候不懂裝懂, 還不是因為他在一個音節裡吹了很多音符之類的), 從沒買過他的音樂, 也不知道這張The Magic Hour好不好聽, 又是Blue Note出品的, 封面設計還滿順眼, 應該還不錯吧?! (同樣的只聽過Blue Note, 也從沒買過) 就這樣瞎貓碰見死耗子, 第一次聽就覺得好聽, 上網找了一下 專家的樂評 , 有興趣可以瞧瞧 怎麼說呢, 這張爵士CD不完全古典, 但也不是流行爵士類的, 但節奏流暢輕快, 完全符合我這種可以裝氣質又不會聽不下去的心態, 而且錄音錄的很棒, 很有空間感, 音場定位清晰, 演奏又很有感情, 沒錯, 年紀大了已經聽得出演奏者的功力了, 聽完都忍不住想要起立鼓掌 如果你想好好的 專心的聽一張好聽的爵士樂, 或是只想單純當做背景音樂, 在有陽光的午後, 配杯咖啡, 這張大師作品的The Magic Hour 推薦大家聽聽 其中的一首 Big Fat Hen 想買CD 到這裡 , 這個Total Solution 的服務還不錯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