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從鄭主任氣象預報相左,談臉書經營政策

這一週台灣的天空很不平靜,颱風不來則已,一來就來三個,搞得大家心神不寧,各電視台又對颱風預報各自表述,看得大夥兒霧煞煞,原來,資訊太多也是個麻煩事。

不過,正當大家關心「颱風拖拖拉拉,到底要來、不來」的當兒,發生了一件與Social Media 經營有關的插曲-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,在個人facebook上發表與氣象局相左的新聞。最後,只好請出氣象局長出面定調,才平息這場爭議。不過,我想的是「在臉書上的預報與氣象局不一致,就一定不是好事嗎? 那反之就一定是好事嗎?」。

答案不在我身上,而在氣象局有沒有明訂社群媒體的經營政策。那,你的公司又有社群媒體經營政策嗎?

不要以為你不是公家單位就不需要關心,只要是企業都可能遇到這類問題! 因為在網路的世界,你不僅控制不了別人對你的產品或品牌有什麼意見,你連公司員工在網路上會發表什麼高論都掌握不了,想像一下以下的場景:

研發工程師在msn上留言「最近為了開發Andriod新手機,昨晚又敖夜到2點!」

行銷人員在YouTube上秀出廣告片拍片現場側錄志玲姐姐的影片

業務在臉書上幹譙「家樂福採購又要調高陳列費,是個大爛咖」

財務長在部落格上圖文並茂的訴說「花博都還沒開始,住家轉角公園的花都已經死翹翹」

品牌粉絲專頁的執筆人在臉書上呼籲「粉絲一人一信連署免職法官」

以上言論,是對是錯是好是壞,視各企業而定,部份言論當然所有企業都不會允許,但有些卻有模糊地帶,如果是像我一樣在部落格用"花名"發表文章,或許問題還不那麼嚴重,但隨著臉書這類實名制的社群媒體興起,用臉書帳號登入的狀況也越來越普遍的情形下,實在很難避免公司同仁"不小心"就代替了企業在網路上發聲,而這類情事也不全都是壞處,許多時候只要運用得宜,對企業反而是有加分效果的,譬如熱血的網頁設計師,在網路上教導大家如何使用flash、一有新的繪圖軟體上市,就幫大家測試優缺點,如果這位朋友是Adobe的員工,而且還是位赫赫有名的首席設計師呢? 無形中他不就正在幫產品做好公關形象,比廣告還好用呢!

再回到氣象局鄭明典主任的例子,他的臉書粉絲比正宗的中央氣象局還多了12,000人,不但粉絲回應熱烈,經營的內容也更有人性,經常利用天氣圖講述許多有關氣象的知識,如果是你,你會願意常跟那一個粉絲專頁互動? 而他的努力對中央氣象局(如果這是個品牌)沒有正面的意義嗎? 即便他個人的預測與官方的意見相左? 而他所提的內容對比到品牌,就像是行銷活動進行時的實況報導,只要不違反政策(例:洩露公司機密),這正是一種經營粉絲專頁,增加與粉絲互動的作法啊! 所以,要判斷這次的事件適不適宜,就要看氣象局的社群媒體經營政策,不過,氣象局應該不會有這個文件吧,我想。

員工在網路上的發聲,對企業有好有壞,與其像鴕鳥般的一律禁止,倒不如及早明訂清楚的政策,鼓勵員工在政策範圍內,在網路上多多發表意見與網友互動,才是上策。

不知道要怎麼訂政策嗎? 這裏有一位國外部落客,收集了57個知名企業social media policy的範本,從這裡一定可以找到合適的版本。

如果懶得看英文,其實只要把握下列幾大原則,規範那些事可以做,那些不能,就行了: (不外乎,誠信、透明、有人性)

1.要求員工使用實名制:在網路上談論公司事務,解答網友對自家產品意見時,發言要說明你是誰? 擔任什麼職務? 不得假冒別人身份

2.表明這是個人意見:除非你是公司發言人

3.只在權限內發言:如果談論的是與公司有關的事務,只能針對個人職權,不得自以為比總裁還瞭,高談闊論

4.不談禁忌話題:例:納粹主義、虐待動物、3P…(看 貴公司的需求嘍)

5.銷售數字:灌水、澎風也不行,總之避談為上

6.公司機密:不用我說,你應該也知道

7.保護自己:不要傻傻的為表對公司忠誠,把銀行密碼、戀愛情史、家裏電話通通在網上誠實以告

8.棘手問題不要假會:不要為了保護公司,網友的負面意見第一時間就加入辯護,把黑的也說成白的,將問題回報公司的權則單位,由專人處理回應

9.清楚說明公司的精神、願景與未來方向:如果 貴公司有的話…,書面化讓員工都知道

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,可不是隨便找個小朋友發發文就行了,否則出了事,不教而殺,那就是你公司造的虐啊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帶星巴克隨行卡出門? 遜! 帶iPhone出門? 酷!

連續四篇相關網誌,我的部落格都快成iPhone專區。實在是因為它的商務應用太精彩,不寫不快! Starbucks Card Mobile 是星巴克最新的軟體,主要功能就是《隨行卡》。用這個你就可以查餘額、買咖啡付錢、加值、享受優惠、查交易明細,跟真的隨行卡一樣,只是從一張塑膠卡,變成iPhone上的一個軟體。 它運用的是二維條碼 QR code 技術(下圖)。一開始將隨行卡的編號輸入就行了,要結帳付錢? 只要店員拿著掃瞄器對著手機上的QR Code一掃,就完成了結帳動作,自動更新帳戶餘額;如果錢不夠,還可以加值(下下圖),也可以設定自動加值的條件,例如:每天上午10點查詢一次餘額,若低於10美元,就自動加值20美元...。當然得先建立信用卡的相關資訊,才能完成動作。 隨行卡有的優惠,這軟體同樣適用,甚至為了鼓勵使用,條件還更優惠。要把iPhone當作付款工具,對企業或是使用者而言,這中間有一些風險必須小心,官網上有一些 Q&A的說明 ,我就不一一解釋。 目前這個功能還只在試驗階段,僅限北美某些星巴克有這項服務。我看了使用者對軟體的評價,有意見的人,大都集中在手機"無法登入"的問題,也就是你從手機上看到的資訊不是最即時的,但這並不會妨礙交易進行,其它部份的評價都頗高。 以前看到以QR code做為付款工具,多跟電信業者綁在一起,進行某項交易後,從你手機帳單裡支付,像星巴克這樣獨立完成一套金流作業的,比較少見。這試驗是個好的開始,我相信許多企業都在看它執行的成效,再修正跟進。 這功能如果跟我昨天寫的 foursquare 結合在一起,消費記錄就能補上了,距離理想的商務功能又向前邁進一步。 看完連續四篇iPhone無所不能的網誌,有讓你腦中出現一片美好未來的景像嗎? 有興趣的,我們找時間私下聊聊吧!! PS. 另一個星巴克軟體 mystarbucks 跟這個可以配套使用。mystarbucks主要功能,是找尋最近的starbucks、客製你的專屬咖啡,大杯冰拿鐵去冰少糖加肉桂不加奶油...,隨你高興怎麼配。特製的清單交給店員,或是傳給你的朋友,讓他上班路上順道買一杯,她就能如你所願的完成你要的咖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