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0的文章

用facebook幫世足球員加油!

無意間看到這個Nike Football 德國的facebook粉絲專頁 ,用了一個奇特的方式要幫這次世足賽的球員Mesut Özil加油。Nike幫你把想給Mesut加油的話,輸入到一個小晶片,裝到他的球鞋裏,他將穿著這雙帶著大家祝福的鞋去比賽。 ▲把想說的話打上去就對了。 你必須先成為粉絲,才能輸入文字,最後你會得到一張大大的,用燙金的字寫著你祝福的話的wallpaper(如本文最上圖),可以下載成16:9或4:3的尺寸。 這個活動執行沒什麼太了不起的地方,主要是掌握了球迷的心理以及facebook朋友傳朋友的效益,四年一度的世足賽,對觀賽的球迷來說本來就是一個異常激動的活動,任何可以讓自己更深入到比賽的情境,都會引起注意,更何況是一個如此容易參與,又與君同在的設計,比起來留言在球員網頁上,就顯得隔靴搔癢了。當你看到喜歡的球員在場上時,想到他穿的鞋,有你的力量加持,讓你有一種同一國的虛榮感,喊起加油也就特別賣力,而Nike聰明的留了一張隨時提醒你「這是Nike幹的好事」的海報,無形中也增加了對她的好感,這,就是活動的目的。

來看品牌如何瘋世足-1/3

四年一度的體育盛事,世足賽FIFA World Cup 2010即將在6/11在南非展開長達一個月的比賽,這個比奧運還引人注目的賽事,主要的全球品牌當然都不會缺席。最近看了一大堆熟悉的、不熟悉的品牌針對世足賽所舉辦的活動,我取了幾個比較有趣的跟大家分享。 ▲魯尼Wayne Rooney絕望的看著當年攔下他球的對手的看板海報。 如果你沒時間只想選一個廣告來看,這一篇是我覺得最棒的世足賽廣告「Nike Write the Future」。不但集合了一大堆足球界的一哥,而且還找來跨界助陣的網球之神Federer、籃球天王Kobe Bryant以及辛普森爸爸河馬Homer。這一則廣告把「勝者為王」、球迷被賽事牽動的情緒、運動員成敗之間在心裡轉了無數個念頭的心境,同時對於一個運動能如何影響世界運作,都做了清楚的詮釋,最特別的是一段在social media上傳 kuso影片、道"讚"的過程,正是這個世代對於追逐爆點的標準反應。長達3分鐘的廣告,不僅有大咖明星可看的熱鬧,還有反映當代行為模式的深度,絕對精彩好看。 除了拍廣告以外,Nike還特地做了一個免費的iPhone軟體《 Nike Football+ 》,請頂尖球員拍了一堆影片教你如何踢球的技巧,還有系列性的訓練課程,對於足球有興趣的人值得下載一看,這個看似與銷售沒有直接關係的軟體,卻是加強與品牌關係深度的工具。Nike只是許多球隊的贊助商,很聰明的拍一部精彩廣告,就搶了真正FIFA官方贊助商adidas的光采。 ▲ Nike Football+ ▲ 訓練內容的圖卡 ▲Adidas 世足賽活動之一 the 12th Man 正港贊助商Adidas在世足的口號是《每一個球隊都需要 Every Team Needs》,在這句口號的後面可以加上任何的可能,例: 每一個球隊都需要-第12名球員 (正式比賽只有11名),而這 第12名球員就是你我 (下圖)。這些讓你套上大頭照跟一哥們同場競技的小遊戲,當然是為了方便你在facebook上炫耀傳播之用,目的不用我說大家心知肚明。另外在 這個網站 你可以選擇不同隊伍,輸入姓名、性別、身高體重、擔任位置…,就可以看到一部專屬你客製的影片,看完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直接買球衣。 或是 每一個球隊都需要-球衣 ,這當然是個公益活動,要幫非洲

google不只幫你找資料,還能找工作!

有位叫 Alec Brownstein 的人兄,是位廣告文案與導演,想要在紐約找一份與廣告相關的工作,因為他知道那些大人物們都喜歡google自己,所以他在google花錢買了關鍵字,你猜,他買的關鍵字是什麼? 不是「找工作」、也不是「廣告文案」,而是那些頂尖創意總監的名字!! 當這些自戀的創意人google自己名字時,出現的第一個搜索結果卻是《Hi Ian Reichenthal》(某位創意人,Alec買的關鍵字之一),然後在下方的網頁說明寫著「google自己會有許多驚喜,僱用我,也同樣有趣喔!」,請看影片。 Alec總共買了5個關鍵字,有4個人找他interview,有2個人願意僱用他,現在他在《Young & Rubicam》上班! 這一切6美元搞定。(Y&R是世界重要的廣告公司之一,在台灣與日本電通集團合資,為電通揚雅) 與創意相關的工作,這絕對是一個演譯「什麼是創意」,引起注意的好方法「當你搜索自己而不去點它,那才奇怪勒」,就算你不夠自戀,不會自我搜尋,當朋友同事看到了也會好奇的主動告訴你吧! 我閒著沒事,偶爾也會自我搜索一下啊,但這招不是每個職務都適用,而且如果沒有真材實料,最後還是會被看破手腳滴。 有些令人嘆為觀止的創意,屬於那種「即使有錢都不見得能執行,更何況沒錢」的案例,而這個例子則是「不過就是一個想法而已,但為什麼我就是想不到!」的令人佩服,只能說創意萬歲,google萬歲!

發傻的Diesel,一點也不傻

義大利知名服裝品牌 Diesel ,最近辦了一個活動- Faces of Stupid Contest 。只要你前往指定的Diesel門市,索取一張Be Stupid的貼紙貼在你的額頭上,然後拍照上傳你的傻樣,寫一段不少於140字引人發噱的蠢故事就行了,獲勝的人可以得到你想都想不到的禮-在海裏與鯊魚共泳、騎機車橫渡歐洲,或是來個無重力飛行,有沒有這麼酷的獎品啊! 這個活動不但一點都不傻,還挺聰明的,特別的地方在於,她整合了虛擬、實體以及 地理定位服務 (Location Based Service) foursquare ,而且是一個整合行銷傳播的案例,就讓我們一起來瞧瞧吧!

鋼鐵人2與中國森馬合作的啟示

中國,這個大國崛起的企圖,不只以國家的力量展現,民間企業也同樣賣力演出。第一次看到 這則消息 時有些驚喜,心想,一個中國自創的服裝品牌《森馬Semir》與好萊塢主流電影《鋼鐵人Iron Man 2》合作,到底葫蘆裡會賣什麼藥? 同時也感嘆,中國品牌走入世界的手筆、企圖與速度還真是嚇人啊! Iron Man 2 的上映受到全球影迷重視是可以預期的事,這次 森馬 與服裝設計師Mary Zophres合作製作男主角Tony Stark的賽車服(下圖)以及女配角Black Widow的夜行衣(下下圖)。這樣的合作模式有點特別,介於沒什麼深度的- 《迪士尼式的授權》 (只是為了延展觀影的美好體驗,離開戲院後購買一些肖像授權商品,繼續沉醉在電影世界的商機),以及 《Audi式的置入行銷》 之間(主角在電影中使用的商品,清楚露出品牌名,具有類似代言人功效,讓消費者在使用這類產品時,不自主投射在主角的生活形態上)。而這次的合作屬於一種「不說,就沒什麼人知道」,但又不只是取得肖像使用權的那樣簡單。 在Iron Man 2 官網首頁 上可以看到一列合作的廠商名單(下圖),其中森馬是唯一一個以中英文呈現的品牌Logo,比較之下,森馬是最不國際化的品牌,卻選擇了一個行銷全球的好萊塢大片來合作。 森馬雖是區域品牌,卻有廣大的市場腹地與成長的潛力當後盾(有將近4,000家門市),讓她即使只在中國,也足以支撐這樣的行為,這點,讓台灣的品牌好生羨慕(對比台灣的《NET》只有約150家門市),因為有些時候行銷預算也是有門檻效應的,要有一定的預算才足以撐起一個大品牌的氣勢(如下影片),否則就只適合推出雅俗共賞的小品了。當然廣告不是大就一定好,但要拍一部高品質的廣告,錢,卻一定省不了。看看《三星Sumsung》最近的LED TV廣告,就知道為什麼《聲寶》不會有這樣的手筆。 Carlton 的大廣告 Samsung LED TV 看到這兒,台灣也不必氣餒,因為森美雖有先天的優勢,卻做得很粗糙,而這就是我們的機會,如果初期走不出全世界,起碼可以利用中國的市場,壯大。 正因為森馬與鋼鐵人合作的模式很尷尬,呈現出來的成果也顯得鬆散。嚴格說來,森馬做為一個平價的休閒服品牌,鋼鐵人本來就不是合適的合作對象,能扯上邊的就只有「因為兩者的目標對象都是年輕人」這一項,因為在片中男主角的裝扮(下圖),除了鋼鐵人那身鐵衣之外

愛狗的人,請傳閱

剛看到一隻叫查理(Charlie)的狗被棄養的廣告影片(Viral video),導演跟演員(這隻狗)都很稱職,再加上配樂帶著淡淡的愁,忍不住想要傳給愛狗同好也看看這部影片。 這部由英國 寶路Pedigree 狗飼料所拍的廣告,訴求在英國一年有超過10萬隻狗被棄養,愛狗的你可以選擇捐款、認養等實際行動,或只是讓更多人看到這部影片,也算幫了大忙,寶路承諾超過10萬人次瀏覽,就會捐出10萬英磅。另外只要超過25,000人次觀看,就能解開續集影片。 之前我就提過「 用social media做公益行銷 」是個好方法,寶路不僅希望你一起來做公益,還給你一個轉貼訊息的獎勵(捐款跟解開新的影片),遺憾的是,獎勵給的有點不高明。 如果達不到10萬人,錢就不捐了嗎? 做為一個商業活動,設這樣的門檻原本無可厚非,但做公益,這樣的設計就顯得不夠大器了啊! 後記: 查理第一集已經超過25000人次觀看,這是第二集: 第三集 這是第四集完結篇

臉書新政策,Levi's領軍起跑

上個月臉書發佈了影響網路生態的重大變革(這裡有一大堆 相關文章 )。網路發展趨勢不是我要談的重點,今天要談的是,一個在商業上已經開始結合這個功能的品牌-Levi's。 美國《 Levi's Friends Store 》,在每一個產品(SKU)下都配了一個facebook說喜歡(like)的按鈕,連結到facebook帳號後,就可看到同一個產品,你有那些朋友也喜歡(下圖)、你的朋友還喜歡那些其它產品,同時在側邊會顯示朋友生日快到的訊息! 這些動作都不需要跳出Friends Store網站做能完成,這樣一個示範性的作法,帶來了什麼啟示? 從進到 Levi's.com 首頁,就不斷出現facebook的影子(下圖),有影片簡介friends store的運作流程、在右側有大大的臉書logo、下方有加入粉絲的按鈕,就算你理都不理,跳過這些訊息直接進到產品頁面,還是逃不掉「501 Original已經有117人說喜歡,成為你朋友中第一個說喜歡的人」這樣的訊息…。 如果你按下Like,就會請你登入facebook,然後發佈「米卡喜歡501 Original」訊息到我的動態訊息去(你朋友表達了喜歡某個產品的動作,同樣也會讓你知道)。在產品頁面下方,是網友對這產品的評分與意見(下圖),列出網友包括姓名、性別、年齡區間、居住城市等簡單的資料,對於評論的公信力也定了一套評分標準,Top 10、Top 50、專家級...,給予"認證"。如果評論的內容,你覺得對你有幫助,說得真好,還可以轉貼到social media去,再創造更多的傳播機會(就算做了上述動作並不表示你成為了Levi's facebook的粉絲 ,因為這些行為都在Friends Store發生)。 告訴朋友或是讓朋友知道我喜歡這個產品,在商業上的意義到底在那裡? 是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? 我的想法是,按喜歡是一個簡單、不用負責任的動作,就像I want(想要) 法拉利,但I demand(需求,只負擔的起)Toyota一樣,我可以輕易按下100種喜歡,那只不過是一種意見的表達,並不表示就一定會買這件商品;而且因為社群力量的影響,很容易讓熱門產品讓更多人喜歡、沒人注意的更容易被邊緣化的現象出現,但並不表示,這個作法的改變在商業上毫無價值。 我想從品牌與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

兩岸汽車行銷比一比,m'car軟得有實力

「同一個產品,如果用不同的行銷方式,會產出什麼結果?」,這個有趣的命題,通常沒什麼機會被驗證。最近卻有一個很可愛的廣告《 裕隆酷比Tobe m'car 》,剛好有機會跟中國《 吉利熊貓車 》來個有趣的比一比(快拉板凳來坐喔!)。 Tobe m'car 就是2008年11月在中國已經上市的吉利汽車的熊貓( 被歸屬到《全球鷹》這個品牌下 ),來到台灣後,由裕隆集團第二個自主品牌《裕隆酷比》負責生產、行銷,這兩輛車從外觀、內裝,乍看其實差異不大,但在行銷述求以及操作手法上卻有很大的差別,與其說為了在地化行銷,所以調整了整個定位跟配備,不如說這是兩個不同行銷世代的手法,來得更貼切。 台灣、中國,一個訴求《有夢有愛的卡通人生》;一個訴求《更多安全、更多愛的仿生設計》,從中心思想就可以感覺出兩者的差異,剛好是感性與理性的對比(前陣子我才寫過一篇 汽車行銷的理性與感性 ),從廣告,更可以清楚感覺。 Tobe m』car 吉利熊貓 上市篇 吉利熊貓 五星安全篇 不管你喜歡那一種呈現方式,在品牌性格塑造上,m'car就是比熊貓車要清楚的多。 m'car的名稱帶有自我主張的想像空間,而熊貓車這名字,反而像是m'car的暱稱,另外,你可以很容易想像出,會喜歡m'car的人會是什麼調調「正面、樂觀、開朗,還做著青春夢,對未來充滿希望,願意努力體驗人生的人」,在「人生第一部車」這個目標對像群中,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樣的性格,有人就是愛酷酷的小鋼炮、或是務實的小車,但,這就是市場區隔的取捨。而熊貓車卻是不帶感情沒有情緒的,只是清楚呈現出資訊,表面上,這種做法的目標對象的範圍更大,但就因為更大,而變得不聚焦,只能跟 奇瑞QQ車 來個硬碰硬的比規格,這時候聰明的你,應該更能體會所謂「 品牌不是只是拍一部廣告說產品,而是要清楚呈現出品牌性格 」的差別了吧! m'car的廣告內容跟音樂( 郭采潔完整MV在此 ),其實很明顯是借用米卡Mika的棒棒糖Lollipop這部MV(如下影片),雖然因此讓這部廣告失去了原創性(想! Mycar的發音,是不是也跟有些人會把Mika唸成麥卡有關! 不要笑!以前我有一個英國老師,就常常把我的名字唸成麥卡),但在整體上市的活動,還是有其可取之處。 Lollipop MV