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產品」標籤的文章

『女孩兒,不大便』,Poo-Pourri直白卻有效的行銷策略

如果長期被我文章荼毒的朋友,應該都知道『直白說產品好話』的這道菜,我很不愛。 不過,最近一個消臭劑品牌《 Poo-Pourri 》的『女孩兒,不大便 Girl Don’t Poo』活動,卻讓我眼睛一亮!她不但不拐彎抹角的說產品,而且一路要你『買、買、買』。 在這個『直白說產品又大力Hard Sell』的糖衣背後,其實高明的包裹著符合數位時代行銷的邏輯,不明白嗎?且聽我道來:

『最後一塊巧克力,只留給你最在意的人』,品牌說得好聽,但如何做到?

你還記得Milka等一等巧克力嗎?(我到現在還是沒搞懂她為什麼叫『等一等』),她為了讓她的Slogan『dare to be tender』,不只是流於打嘴泡,而是一個真的能幫助消費者實現的感受,在法國辦了一個『Last Square』活動,生產了1000萬片,看似有瑕疵的巧克力。 Milka塊狀巧克力,正常版是一大塊切割成20小塊,當你需要食用時再一塊塊地掰開來吃,這個版本,則是一樣的價錢,卻只給你19小塊!?少掉的那一小塊,不是生產上的瑕疵,也不是被偷吃了,而是為了完成這個『最後一塊巧克力,只留給妳最在意的人』的實體體驗的關鍵。 ▲少一塊不要嚇一跳,這可是為了幫你實踐夢想的關鍵

從Real Beauty Sketches看台灣多芬的自信美,哪裡去了?

▲左邊是妳眼中的自己,右邊是別人眼中的妳 沒有懸念的,這將會是Cannes Lions 2013 的得獎作品,如果沒猜中,我請大家吃茹絲奎~牛~排~旁邊的麥當勞薯條! Real Beauty Sketches 這個活動不但有很棒的insight、具創意的idea、好的執行影片,還有帶給觀者溫暖人心的感動。我們還可以順便一窺Dove 的行銷。 Dove多芬這幾年都在強調“自信美”,還成立了一個自信基金會(Dove Self Esteem Fund),專門推廣美麗自信的概念。最為人熟知的就是 Dove Evolution ,這部原本只在YouTube上播放的影片,結果卻成為2007年坎城影片類及網路廣告類的最大獎贏家。 最近的一個實驗『妳和別人眼中的自己』,要來鼓勵『女人,要有自信,因為妳比想像中的更美麗』!

KLM荷蘭航空的數位行銷學 2/2

接上文: KLM荷蘭航空的數位行銷學1/2 在上一篇提到了KLM如何不利用新產品或服務來跟潛在消費者溝通,這一篇要談的是KLM怎麼推廣產品、跟現有、忠誠顧客對話: 荷蘭航空在近幾年最為人熟知的,應該是下面的這個案例了。 《意外驚喜讓顧客感動,KLM Surprise》 出國旅行,在機場會用手機Check In,發文昭告天下的請舉手! 我相信只要經常上臉書的朋友,就算自己不會這樣做,也一定看過身邊的朋友發過類似的“炫耀文”,不管是快樂的全家出遊、或是苦命的出差。特別是一個人出國遠行,在候機室打發無聊時光時,更是不得閒的連上網,巴不得所有親朋好友都知道自己的行蹤。 KLM發現了這個洞察,想要幫助她的顧客『 把無聊轉化為快樂 』。

Help另類行銷,給你更少,卻贏得更多

最近看到一個成藥品牌『Help』,她完全異於常軌,用極具創意的行銷方式,有設計感的包裝,賣藥。 她有一系列的產品,從感冒、失眠、頭痛,到過敏,賣的藥跟其他品牌沒什麼特別不同,特別的是她行銷的方法,不論命名、包裝、產品訴求或是溝通的方式,都令人眼睛一亮。例如:最新的產品叫做『救命啊!我割到我自己而且我想救人一命』。賣的是OK繃,但可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商品,她還兼具了一個偉大的任務『募集骨髓捐贈者』。她的概念來自於『雖然你割傷了自己,同時,你卻可以順便做善事,讓你的血,不必白流』。只要你願意,包裝內附有一個骨髓捐贈“懶人包”,包括:棉花棒、說明書、註冊捐贈信封等。你想,既然血都流了,不如就順便沾些受傷的血,把它裝進信封,就完成了註冊捐贈的手續,寄到 DKMS 單位做骨髓配對之用!請看影片:(註:她還有『只有OK繃,沒有捐贈懶人包』的標準版產品) 我想救人一命的懶人包

不相信,就演給你看的Lay’s 自動販賣機

Sampling 派樣,應該是許多FMCG快速消費性產品的新品上市標準行銷組合之一,不管你是在超市找和藹可親的媽媽現場試做,或是在繁華市區找搶眼辣妹分送成品給目標對象,目的都是為了讓消費者經由『體驗』產品,進而購買。這樣的經驗大家一定都有,不過,你一定沒拿過產品原料的樣品吧! 百事集團旗下的洋芋片品牌-Lay’s 樂事,在阿根廷開發出一種前所未見的派樣方法,一臺自動販賣機。可別以為這只是一臺普通的販賣機,她不但不吃硬幣,吃的是對岸俗稱『土豆』的一整顆馬鈴薯,而且還是一臺有著『從原料到包裝完整生產過程』的小工廠!

如何用網站介紹產品特色,看看Levi's怎麼做

為新產品上市架設網頁,介紹產品特色,早已經是品牌的基本行銷工具了。最常看到的網頁內容是自吹自擂的老王賣瓜,或是利用產品特色的關鍵字,設計一個看似在推廣這個特色的無聊的遊戲,讓消費者在遊戲中接收到產品特色訊息,然後過關得獎品! 網頁溝通的目的,初級班做到了「讓消費者知道你的特色」,而高級班則是讓消費者「不但知道而且相信」你說的特色。看看Old Navy vs. Levi's對照的例子。

尿片變成牛仔褲? 好奇!?

學過行銷學的人都知道,影響購買決策的角色有好幾種,有些商品從發起到決定到購買都是同一個人,有些則是每個角色都為不同的人所影響,所以設定廣告溝通目的的時候,就要清楚這廣告是「給誰看? 對誰說? 說什麼?」。 前陣子看到好奇寶寶的這個廣告,越看越覺得有趣,因為她跳脫了傳統紙尿褲「對決定者說:因為某某新發明讓我們的產品,帶給使用者加倍的舒適、乾爽」的作法,改為「對決定者說:穿上好奇寶寶的使用者,即使連大便拉在尿褲裡,都帥氣」。請看廣告 廣告中使用者以第一人稱兒語說:「我的褲褲已經滿了,滿是瀟灑,當別人還是追隨者時,我才是一哥,我在牛仔"褲"裡,大便(poo)」。在"標準的"紙尿褲廣告裡「不是為了讓自己省事,而是為了給寶貝最舒適的選擇」的賢慧媽媽不見了,取而代之的是"無行為能力"卻帥勁十足的小子;這廣告不講舒適、不談乾爽、也沒有快速吸收,這些影響紙尿褲購買決策的重要特性,反而大談潮流、時尚、做自己! Why? 主角是沒有購買能力的使用者,但話是說給決定者/出錢的人聽的,會被這廣告吸引的目標對象,在意的已經不是紙尿褲的基本功能,他們有新的需求需要被滿足。 經過這些年的競爭,各品牌間的產品差異,實在沒有太大的區別,大家都說自己跟小屁屁最服貼、吸收超快速,每年都像電腦CPU一樣,推出全新第X代的材質,玩了這麼多年的老把戲,產品經理大概也玩不下去了,是不是這個因素讓 金百利克拉克 Kimberly-Clark決定走一條新的路? 尿片不是外顯的商品,不像內衣可以外穿,你寶寶穿的是不是Blue Jeans也沒人會想知道,我想這只是一個產品的附加價值,品牌性格的塑造。走時尚這招行不行得通? 我沒把握,不過,可以肯定的是好奇寶寶開啟了一個新時代,此後,尿片將會變得更精彩。想,如果衛生紙上印個拉拉都能賣,為什麼尿片變成牛仔褲不能呢!(好巧,這兩個都是金百利克拉克的品牌) 還在把屎把尿的爹娘們,你覺得呢? 附贈影片:標準的紙尿褲廣告-幫寶適 7/30更新: 在Ad Age 7/19的網頁上看到 這則相關的報導 ,KC對產品的銷售大表滿意,在北美5月上市至今已賣出超過200萬包(北美還在包尿褲的嬰兒不超過1200萬人),上市一個月後品牌市佔率增加2%,而對手P&G幫寶適也在這個月推出...

誰說傳統產業沒未來?! 拖鞋也能變品牌

「產業會不會有未來,問題不在市場,在人」。 要說那一個傳統產業最有機會被改造,第一個被提出來的絕不會是「拖鞋」這個技術不高、低單價、無差異性、沒有科技含量、甚至被人人"踩在腳底下"的產業。但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巴西,卻能將這個原本上不了抬面的產品,變成行銷全世界的時尚品牌,讓好萊塢明星穿她、跟著名模走上伸展台、銷售量以億為單位、行銷49個國家的《 Havainas 哈瓦仕 》,為什麼別人不行,但她,卻做到了? 拖鞋,平心而論實在是個不需要大學問的產業,因為產品本身沒差異,材質沒變化、產品組合單調乏味,拿掉品牌、去掉設計,大家通通長得一個樣,只要不難穿、不刮腳就行,也研發不出什麼過人特色,更不用提不會有"全新一代"這樣的號召出現,產品本質數十年如一日,但正因她如此平凡,Havaianas卻能做出一番事業,才更顯珍貴,值得學習。 ▲如果去掉設計、Logo,人字拖外表是個沒有差異的產品 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,Havaianas選擇了設計、時尚這個定位,靠著品牌行銷持續發展,讓她得以發光發熱,我們來看看她的幾個特點: (本篇所言,均為我的觀察,並非官方說法,如有出入以官方為準。) 訴求: 「世界上最棒的天然橡膠涼鞋」,身為消費者,我不認為這是讓她成功的主因,因為同等價位別的品牌的人字拖也不難穿,我感受不到品質上的差異,就使用需求而言,也沒有必要在此下大功夫,有一定水準就行。你說橡膠配方有沒有差別? 當然有,不然同樣是一條汽車輪胎,怎麼有的索價數萬,有的只要一仟。 價格: 大部份鞋款一雙仟元有找,雖比NET的100元(但很難穿)貴了好幾倍,但還不到平民百姓負擔不起的價位(不能穿著逛大街的藍白拖,不在討論之列),算是少數能與巨星共享時尚感,但又有能力負擔,最廉價的"名牌"。這個心理特點是關鍵要素之一。 ▲好萊塢有一大票明星喜歡穿著她到處趴趴走 品牌定位: 我不確定Havaianas是不是第一個開始在拖鞋上玩設計的品牌,但顯然這部份是她最顯著的象徵,她一切的行銷溝通都往設計、時尚前進,從網站、產品、外包裝、陳列、廣告…,全都色彩繽紛、明豔照人。很難想像,只有一種人字拖可以發展出上百款的樣式,即使單色鞋款,也有超過十種顏色供你選擇。就是這樣宛如時裝多樣的特色,才能符合設計、時尚的品牌定位,否則只有10種可選,充其量就只會是個有比...

從多力多滋六碼星解密戰,看新品上市規劃

Doritos多力多滋是我一直以來很關注、同時也是寫了 最多篇網誌的品牌 ,因為她經營品牌的概念很前衛也很全面,只不過大部份都是國外的活動。這兩天在電視上看到台灣的新產品也玩起了猜口味的活動「六碼星解密戰U+2721」,感覺很有趣但總覺得哪裏怪怪的。討論前請先看廣告 活動是這樣進行的:購買一包內含15碼序號的U+2721產品,到 活動網站 輸入六個中文字的口味名及序號,總獎金20萬元,每輸入一個序號就增加一元獎金,總額無上限,從猜中口味名的網友中,先抽出一位獨得10萬元,剩餘獎金由所有猜中者均分(所以猜中的人越少,你分得的獎金就越高),活動期自4/19~5/31止。 猜口味名做為新品上市活動,不是所有產品都適合,好處是可以引起話題,避開新產品口味沒什麼新意的窘境,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口香糖會出一種叫Rain(雨)的口味 ,另外也藉此塑造獨特的品牌風格,但風險是消費者的重點會放在解密玩遊戲上而不是產品本身,萬一遊戲不精彩呢? ! 這個活動設計有幾個地方很好,例:每多一個序號就多一元獎金,又不封頂,在活動網頁的首頁就可以即時看到累計的金額以刺激購買(下圖);產品代號是看不懂的U+2721(期待這個答案真的很另類,就像英國Doritos ID3的口味叫做 Chicken Balti ,沒人知道這是什麼鬼,因此可以增加活動結束後的討論熱度);在活動頁面中把目前最冷門(代表如果猜中可以分最多)跟最熱門的口味前五名分別列表,還設計了一個陸續推出的提示謎腳的影片單元,吸引網友重覆回訪,同時也沒忘了facebook分享影片以及活動連結的功能,發揮social media口耳相傳的力量。但我一直覺得做為一個新產品活動,這樣的設計某個地方違反了新品上市的原則。 新品上市的第一個目標,就是要提高知名度讓大家廣為周知,所以才會電視廣告,街頭派樣,店內試吃,上市活動,落地陳列…鋪天蓋地而來。越多人參與、越多人知道是最高指導原則,結合social media也是個不錯的方式,可是,這活動一開始就設了一個門檻:必須購買才能參與活動、而且不是輕鬆就能完成,還得一字不差全對才行! 難度頗高,這個門檻可能就此降低了參與意願,這讓沒猜中的人的心情,就像別人喝湯你話羞! 一個蹦子也分不到,悶啊! 另一個怪怪的地方就是答對的人越多,分到的獎金就越少,這樣的設計有違網路分享的精神,也違背新產品應該廣為周知的原則...

電子雜誌的內容有必要玩成這樣嗎?

不久前我才說Sports Illustrated運動畫報,將 電子雜誌刻劃出美好的未來 ,才一會兒功夫,又來一個更猛的-Viv Magazine。

Doritos多力多滋,嚇人的新玩意Asylum 626

還記得Doritos 多力多滋一年前 Hotel 626 的遊戲嗎? 這次續集改到精神病院 Asylum 626 了,同樣高水準、同樣真人實景拍攝、燈光、音效、化妝均屬一流、同樣只在晚上6點開放到凌晨(這就是名稱的由來,626 six to six 六點到六點,如果白天也想玩,將電腦系統的時間改到晚上,騙過系統就可以了)。請看以下影片嚇嚇自己,燈關掉、戴上耳機效果更佳!! 跟Hotel 626相比不同的是,包括產品以及social media都被整合的更好、參與更多(不過遊戲的可玩性降低了,我覺得)。 玩遊戲我不在行,所以我也沒什麼攻略可以提供。 遊戲開始會問你要不要跟facebook/twitter連結(下圖)? 系統說「連上後,驚聳度馬上提昇」(這當然是唬人的),其實是因為它埋了一些伏筆在遊戲中,如此一來遊戲才會更有趣、跟朋友的互動更多。你的訊息,系統會自動發佈到facebook上,目的當然是為了吸引你的朋友也來參與。另外也會要求你打開視訊。遊戲中會出現一幕水中倒影(下下圖),到時候你就會"自己嚇自己",還會偷偷的將你在遊戲中的蠢樣拍下(因為事前不知被"偷拍",所以臉部扭曲又痴呆),問你要不要分享到facebook上,讓大夥恥笑一番。 比較有趣的是,其中有一幕由系統隨機挑出你facebook上的朋友,然後考驗你「將要拯救那一位?」(下圖),這個做法比單純將你玩遊戲的訊息或是蠢樣的影片放上facebook來得"有話題"。是個不錯的做法。 而這次遊戲把產品(下圖)也放進來了,雖不是絕對必要,但如果有產品才能解開部份遊戲的內容。這兩個新產品是經典重返系列(They're Back),在包裝的背面有一個圖形(下下圖),將這圖對準你的視訊鏡頭(沒包裝,用印表機印出這個圖也可以),就可以解開遊戲了。這個玩法跟之前介紹的 Late Night 一樣,運用擴增實境AR的技術。 Doritos最近還有幾個不錯的行銷活動,有空再補上。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品牌運用social media的手法越來越具體了。我想,如果有一天你因為facebook被你朋友"出賣"了,別說我沒提醒你,這就是social之後的代價!!

在Absolut的世界裡,沒有標籤

如果你在超市買到這瓶Absolut Vodka,不要先嚇一跳,急著找工作人員客訴,因為不是有人手癢將她扒光了衣服,而是出廠時她就長這樣!! 沒有商標,沒有品名,光溜溜的見人,大膽的不得了,不為別的,就是要挑戰你的舊思維! "In An Absolut World,There Are No Labels"是這次活動的主題,不僅讓你不要用"有色"的眼光看產品,更希望你不要隨便幫人貼標籤,不管他是什麼政黨、宗教、種族、甚至性別或性向,不論他/她是LGBT(Lesbian/Gay/Bisexual/Transgender蕾絲邊/男同志/雙性戀/變性人)都一樣。強調「外表不算什麼,重要是內在」。 不管你認不認同她的作法,我看到了一個「塑造品牌性格」的案例。 在產品上並不是真的光溜溜什麼都沒有,礙於法令,在瓶身的下方還是有一張小貼紙,標示成份產地等一定要有的資訊,只是Absolut鼓勵你買回去後就把它撕掉,並上 absolut.com/nolabel 表達你的意見。 在這網站的右方有一個對LGBT的問卷調查,另外還設計一個七彩的視覺圖案,如果你認同她的主張,可以透過 facebook 來變更你的大頭貼(下圖),你只要看到這個圖案出現在某人的facebook大頭貼上,就表示在這個議題你們是一國的。在social media的世界裡,認同的力量特別顯得重要,只是對這樣的做法我有點疑問「即然都說no labels,為何又要設計一個label,讓大家來貼」,某種程度這不是創造另一種"貼標籤"嗎? (以行銷宣傳的角度我可以理解這樣的設計) 為了深化這個概念,Absolut跟 Fantastic Men 雜誌合作出了一本特刊,訪問一些名人來談談"貼標籤跟偏見"。這本特刊除了會隨雜誌出刊外,也會配送到特定的酒吧跟商店。 In An Absolut World是Absolut campaign的主題,這次的No Label只是其中的一個活動,有興趣可以上 官網 或看我 之前的網誌 ,進一步瞭解她的概念,相當精彩。 這個不談產品特性、產品利益的活動,卻隱含了強烈的品牌性格,訴求以開放胸襟擁抱LGBT族群,不是因為他們是目標消費者,而是「我,就是前進、大膽,支持我所認同的價值」的形象。 品牌性格的塑造不是靠自吹自擂,而...

即溶咖啡大戰,雀巢用「聰明的選擇」迎戰星巴克

星巴克以咖啡巨擘之姿,一腳踏入即溶咖啡市場(詳情請看 我的網誌 ),把安穩沉睡中的雀巢攪醒,我呢,則在旁納涼觀賞這場難得的戰役。 雀巢選擇用價格來應戰,不令人意外,但做法有點笨。 先來看看下面這段影片 影片大致翻譯如下: 「最近常聽到有人談論即溶咖啡,那是因為有一個之前不生產即溶咖啡的人,要進入這個市場,所以才吵得沸沸揚揚。身為即溶咖啡的發明者跟領導品牌,我們也有些話想說,決定來個從咖啡豆、產地、研發、製程跟價格的抓對比較,發現沒? 除了製程有一點小的區別外,雙方都一樣優秀,且慢! 我們的價格一杯只要17美分,而他們卻是我們的四倍!! 為什麼? 哦~ 因為他是星巴克!!」 看這廣告說實話我只有一個感想「星巴克的品牌比較值錢!」,卻感覺不到雀巢的差異在那。 再來看看雀巢怎麼跟消費者溝通這個想法。「好咖啡不一定貴」,是這個 網頁 的核心概念。一堆這類訊息一再重覆,比如:設計一個試算表,算出你平常喝什麼樣的飲料跟喝雀巢即溶咖啡,在成本上的比較(其中的選項當然包括了Starbucks VIA);或是轉寄一封"警世"的信給你的朋友,告訴他們改喝雀巢才省錢;或是用不同的話表達雀巢才是「聰明的選擇」(下圖) 唯一我覺得比較有智慧的廣告是下面這個-「歡迎星巴克加入即溶咖啡市場」 星巴克VIA與一般即溶咖啡的價差不是普通的大,雀巢根本不需要大張旗鼓,說自己有多便宜,因為消費者不是笨蛋,無知到有這麼明顯的價差還分不出來,會選擇購買VIA,就絕對不是站在成本因素來考量, 重點是VIA的口感 。 雀巢一再強調她跟VIA一樣優秀,但這一點說服力都沒有,因為雀巢從頭到尾都不敢提「星巴克其實沒那麼好喝」,而雀巢的品質如何,喝過的人應該都心知肚明,會被星巴克所吸引去的客群,自然就是對你品質不滿意的人,針對此點,雀巢卻沒提出相應的對策。 前一篇網誌我說「星巴克要在即溶咖啡的領域再切出一塊市場」,其主要目標對象並不是原本就安於喝即溶咖啡的消費者,讓他們多掏出四倍的錢,反而是 讓喝現煮咖啡的人"降級"進到即溶咖啡市場來 ,這群人為什麼要改喝VIA,因為比喝現煮咖啡經濟、因為方便、因為可接受的口感...。 這才是所謂的新市場 。 雀巢可以怎麼辦? 我的建議是 新增一個高品質高價的系列 ,因為已經有星巴克在前幫你教育消費者,把即溶咖啡可接受的價格帶大大的往上拉,就趁勢...

面對M型化社會,星巴克的選擇-VIA即溶咖啡

注意到沒? 我寫的標題是-星巴克的選擇。 Starbucks在面對越來越多的競爭,包括賣漢堡的、賣甜甜圈的、連便利商店都參一腳來賣咖啡後,產品線一路從咖啡、咖啡豆、咖啡機、擴張到甜死人不償命的瓶裝咖啡-Frappuccino,在中國管這產品叫星冰樂(怪怪!!),進入一般通路的商店販售,可惜這是個大失敗。再加上不景氣跟收了全美600家門市的 衰退 後,除了買一送一的促銷,還能做什麼? 在今年,Starbucks要推出被喝咖啡的人普遍視為"退流行"、俗稱「三合一」的即溶咖啡- VIA ,這是一種品牌向下沉淪,還是力抗不景氣的向上提昇?! 品牌延伸策略是好是壞一直以來各有論述,沒有明確的定論,但,通常有一個共識就是,不論向上延伸,或往下擴展,對品牌的原始定位都存在著被破壞的風險,相對而言,平行發展的問題較小。往上,即便不成功,或許還有形象的利益;但往下,一旦失敗了,就是「賠了夫人又折兵」。 Starbucks的定位在消費者心中,有其一定的地位,而且消費者對現煮咖啡跟三合一,從來就不列入同一等級做比較,這就像,如果《鼎泰豐》推出冷凍小籠包在菜市場賣是一樣的意思。Starbucks不是笨蛋,這道理她當然也懂。她選擇一步險招,要在即溶咖啡的領域再切出一塊市場。 "Not instant,INSTANT 不只是即溶咖啡" 就在前兩天Starbucks推出了第一波廣告,訴求-"你喝得出這是即溶還是現煮咖啡嗎?",特別找了嗅覺最敏銳的狗當主角。 《牧師、猶太教師跟騎師篇》,訴求-"他們分不出差別,那你呢?"。 兩隻新品上市的廣告之後,另一波誘導消費者到店裡試飲的廣告跟著播出,《10/2~10/5來店挑戰試試你能否喝得出差別》,在此期間來店試飲可以取得一個謝卡,下次來店時憑卡可以免費獲得一杯咖啡,購買VIA還有一美元折價的優惠。除了廣告當然也沒忘了運用social media的力量,這個試飲跟其它相關的訊息,同時也發佈在Starbucks的 facebook 上,通知超過400萬的粉絲參與。 《口感》是這次VIA的決勝點,不只是星巴克品牌所生產的形象,而是要做出一杯「跟星巴克現煮咖啡一樣美味可口的即溶咖啡」。大量試飲、盲目測試跟證言是正式上市前的主要活動,要...

新品上市典範,Doritos(多力多滋) iD3,就是不告訴你口味

Doritos(多力多滋)又推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新品上市案。 Doritos在包裝上沒有標示口味已經不是第一次了,之前寫過的《 Doritos the Quest 》就是一個例子。《Doritos iD3》是個特別版的新產品,限量供應,再一次Doritos要跟消費者玩 猜口味的遊戲 (下圖),活動地點改了,玩法也做了調整,但維持其一貫的高水準演出,個人認為比the Quest更精彩。 這次活動改到了英國,要展開為期兩個月(遊戲競賽期間7/21~9/25),共三階段的遊戲(分成三集episode目前進行到第二階段),讓消費者猜口味名(共兩個字)。跟The Quest不同的是,這次改成必須要先消費才有資格玩。在包裝背面撕開封合處(下圖示),就能看到一個密碼,一個密碼代表6條命,萬一技術不佳,命用完了還沒過關? 沒關係,再買一包,取得密碼就可以繼續。 遊戲的氣氛維持Doritos一貫的超高水準,完成度之高,簡直就是部電視影集,看看下面首部曲預告就知道。 我人在台灣買不到產品,遍尋網站找到幾個公關用的試玩密碼,可惜也都已經無效了。雖然沒辦法真的玩遊戲,不過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進網站,光是進到輸入密碼這一段過程就可以體會一下,到底Doritos怎樣經營絕佳的氣氛跟互動的感覺。這有個 網站是參與製作遊戲的人 寫的,也可以略探究竟。 遊戲可以直接跟facebook將你的資料連結過來,在遊戲中跟facebook上的朋友互動。現在 越來越多網站都可以這樣做了 。 iD3的facebook 在這。 連結到facebook後,你的帳戶就會長這樣,看到沒,在左下角有一個按鈕讓你加更多的生命值,就是讓你買更多iD3! 消費者這麼拚命,除了遊戲要好玩,還有吸引人的獎品,只要猜中口味名就有機會獲得20,000英磅(台幣約108萬,匯率1:54.2,以下獎金請自行換算)。除此之外,遊戲進行中還有隨機沒有條件的中獎機會,有XBox、Sony Ericsson手機等310個獎品;另外,由破關者中抽出一名幸運者,從35個信封抽出一個來決定你的獎金,從5,000到50,000英磅不等;就算過了比賽期間後不能競逐上列獎項,在11/23前,玩遊戲還是可以參與抽獎,一名大獎得主,可以獲得總值30,000英磅的一堆東東。 不嫌麻煩者請自行看密密麻麻的遊戲規則跟獎品名細 (需要寫活動說明的人倒是可以參考)。 Dorit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