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09的文章

RedBull 在facebook上玩出新花樣

facebook被品牌運用在行銷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了。之前寫過幾篇精彩的活動(想瞭解更多,請用右側《站內搜尋》的功能,輸入"facebook"),今天又發現一個有趣的案例-紅牛飲料真人實境的尋寶遊戲 RedBull Stash 。 Redbull在全美各地藏了一箱箱的飲料,並且公佈在facebook的google map上,還提示線索等你來挖寶,只要按圖索驥找到它,這箱RedBull就是你的了。 拜現代科技之賜,你不需要是印地安那瓊斯,也可以感受到神秘、未知、冒險的體驗。這類真人尋寶遊戲有個專有名詞《 Geocaching 》=地圖+GPS+寶藏。世界各地都有同好,台灣也有 專屬網站 ,藏寶的地點通常都用經緯度來表示座標。 RedBull紅牛,把這個遊戲的精神,略做修改搬到facebook上,只要輸入你所在地的郵遞區號,地圖上就會顯示在你附近還有那些待尋的寶藏,並給你一個如下圖有地址有說明的內容,這是一個大廳的位置,你必須花點心思解開它的提示,並不是一眼就可以找到,那樣簡單滴。 找到這個免費的寶物後,必須上網召告天下「什麼時間、是誰、怎麼找到的」訊息(下圖),才不會讓下一個人白跑一趟。 「什麼時候你在路邊試吃後,回家會興奮的post上網?」 不用代價跟努力的,不會;新奇、好玩,經過努力獲得的,會。你說,人有時候是不是很賤! RebBull要送樣品給你試喝,幹嘛這麼大費周章、故作神秘? 消費者原本被動看心情才決定要不要給你一個試吃的機會,為什麼現在心甘情願,前仆後繼地找你家的產品? 這一切都因為活動經過設計。 「上傳照片、告訴你在facebook上的親朋好友,或是上twitter、blog發佈消息...」,這些動作不用RedBull規定,我也會乖乖的這麼做。紅牛為此賺到了無遠弗屆的宣傳效果;消費者獲得一個值得分享、難得的體驗,雙贏。 之前也寫過一個,同樣透過social media 跟消費者玩geocaching的案例 ,只是《whyte and mackay》運用的是twitter,不像RedBull用facebook可以有程式/相片...這麼豐富的互動,這也是為什麼在幾個主要social media中,我更看好facebook未來在商業運用上的原因。 看來在social media的年代,行銷預算跟活動的分配會產生很大的變化,大夥且靜觀其變。

子曰

圖片來源:gettyimages 知書"答"禮 那天在坐公車回家的途中,上來一對母子,小朋友大概小學1年級吧! 坐在我的後方,才坐定,稚嫩像小女生一般的嗓音,開始用標準國語背頌起論語。 「三、子曰:「導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;導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」」 「四、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耳順,四十而知...」 「不對不對」,媽媽忍不住講話了「跟著我唸: 四、子曰:「...三十而立...。」」 我聽著母子倆旁若無人,沉浸在她們的小世界齊聲朗誦,想不聽見都難,不免跟著搖頭晃腦起來。反覆幾次後兒子開口說「媽媽,妳不要唸,讓我自己唸,背錯了妳再告訴我,好不好?」,我心想「哇嗚! 一副不能反對的語氣但又禮貌的態度」,這時只聽到媽媽碎碎唸「我是在幫你,這樣才學得快」,兒子沒等答應就又大聲唸了起來「四、子曰:「吾十...嗯~ 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踰矩。」,我沒回頭看,但心中不免浮現,一個媽媽雖不出聲但嘴型跟著動的畫面,斷斷續續總算背完了,小朋友很開心對媽媽說「妳看,我背會了,只要用心,一下就會了,我很厲害吧...」。 我對幾歲該背論語這件事沒意見,您高興就好,但我對「子曰前面一定要加數字順序」有意見。 這是一種「差一個字就不是"純潔"喔」的教育嗎?! 這位太太,我祝您成功!! 有恥且格 最近的電視一直在談2010的上海世博會,不是介紹世博會的內容,而是上海人穿睡衣逛大街的 新聞 。 新聞說因為世博會屆時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,市政府官員認為市民穿睡衣上街有失體面,會在外國人面前失禮,甚至會讓上海沒面子。希望先藉由柔性勸導,讓市民改掉長年習慣,甚至組成糾察隊、發傳單...。市民反應很妙,有人說「我這件睡衣可是舶來品...」,「我穿這樣方便舒服,你說是不啦」。 我比較好奇的是,官員怕醜態給外國人看,平常怎麼不擔心外地人怎麼看上海人;外國人的觀感重要,自己人就不重要?? 隔空橫出的曬衣架,掛滿花花綠綠、隨風飄揚、男女不拘、新舊雜陳的內衣褲,有比較美麗? 還是連這也要管,來個「世博會期間延安高架兩旁的住戶不得曬衣服」的規定? 說實話,我在上海混了不短的時間,對這些畫面並不反感,也不特別覺得怎麼樣(好吧! 第一次見到時是有些新奇),但就算在紐約曼哈頓的小巷,不也同樣雜亂不堪、見不得人? 反而有一種真實的存在感勒。 事出必有因,這種生

關於愛,我想說的是…

圖片來源:gettyimages ◎這是常在我網誌中出現,遠渡重洋嫁給老美的小姨子寫的一篇好文章,分享給大家。 作者:Yaoyao Wei 也許是因為年紀越來越大,也許是因為平日子女不在身邊,每次回台灣陪父母過年,如何處理後事是母親必聊的話題。住在鄉下,死亡仍以守舊的方式進行。請師公引渡亡靈,代客哭喪的孝女白瓊,坐在發財車上沿街放送悲傷。中式鑼鼓陣,西式鼓號樂隊,一群穿著俗艷制服的男女吹吹打打,為亡靈開道。尾隨在後的是披麻帶孝的家屬,捧著黑色相框中的死者遊街道別,儼然是入土前最後一場變調的嘉年華。 母親每次看到行經門前的隊伍,總會這麼說:「千拜託萬拜託,哪天我死了,絕對不可以把我弄成這樣。」近幾年,她化被動為主動,提前為將來沒有心跳與呼吸的軀殼決定回歸的方式。一開始說要火葬,然後把骨灰撒在她跟父親每天早上健行運動的獅頭山。沒多久又改口說要樹葬,每年的忌日,我們就去幫她澆澆水,跟她說說話。去年過年她再度改變心意,說是看了一篇報導才知道很多醫學院畢業的學生連插管都不會,因為沒有實體(或者該說屍體)可以練習,所以她決定將遺體捐給慈濟大學醫學系,當作醫學院學生的大體老師。 吃完年夜飯,這個話題的熱度顯然還沒退去,她很認真對我說:「妳幫我上網查査,要辦哪些手續才能捐贈遺體。記住,這件事一定要照我的意思做。」忽然她好像想起什麼似的,轉頭對坐在身旁、從頭到尾一句話都沒有的父親說:「你覺得這樣好嗎?」一向不善表達的父親出乎意料用帶著江浙腔的台語說:「我會嘸甘哪。」母親想都沒想,一句台語「你臭屁!」頂了回去。我拿起遙控器調高電視音量,希望無聊搞笑的農曆春節特別節目,能掩飾空氣中的尷尬。 我不想聲援父親。就當是對他一輩子嚴肅寡言,年過八十才學會表達感情的小小懲罰。我也不忍數落母親,荒廢經營將近半個世紀的感情,要她如何輕聲細語回應。 愛,像一件忘在箱底的衣服,失色走樣,挖出來時才記起當年喜歡到捨不得脫下。 第一次聽到I love you時,車子正行經連接奧克蘭與舊金山的海灣大橋(Bay Bridge),夕陽傾洩在舊金山的玻璃幃幕大樓,亮得讓人睜不開眼睛。我半瞇著眼,在過去的經驗裡尋找回應的方式,才發現母語的我愛你這三個字有多陌生。沒聽過我的父母對彼此說過,也不記得父母曾經對我說過,至於過去的情人們,不是喝酒壯膽後,囫圇吐出的一團聲音,就是認為這種表達肉麻勝

在Absolut的世界裡,沒有標籤

如果你在超市買到這瓶Absolut Vodka,不要先嚇一跳,急著找工作人員客訴,因為不是有人手癢將她扒光了衣服,而是出廠時她就長這樣!! 沒有商標,沒有品名,光溜溜的見人,大膽的不得了,不為別的,就是要挑戰你的舊思維! "In An Absolut World,There Are No Labels"是這次活動的主題,不僅讓你不要用"有色"的眼光看產品,更希望你不要隨便幫人貼標籤,不管他是什麼政黨、宗教、種族、甚至性別或性向,不論他/她是LGBT(Lesbian/Gay/Bisexual/Transgender蕾絲邊/男同志/雙性戀/變性人)都一樣。強調「外表不算什麼,重要是內在」。 不管你認不認同她的作法,我看到了一個「塑造品牌性格」的案例。 在產品上並不是真的光溜溜什麼都沒有,礙於法令,在瓶身的下方還是有一張小貼紙,標示成份產地等一定要有的資訊,只是Absolut鼓勵你買回去後就把它撕掉,並上 absolut.com/nolabel 表達你的意見。 在這網站的右方有一個對LGBT的問卷調查,另外還設計一個七彩的視覺圖案,如果你認同她的主張,可以透過 facebook 來變更你的大頭貼(下圖),你只要看到這個圖案出現在某人的facebook大頭貼上,就表示在這個議題你們是一國的。在social media的世界裡,認同的力量特別顯得重要,只是對這樣的做法我有點疑問「即然都說no labels,為何又要設計一個label,讓大家來貼」,某種程度這不是創造另一種"貼標籤"嗎? (以行銷宣傳的角度我可以理解這樣的設計) 為了深化這個概念,Absolut跟 Fantastic Men 雜誌合作出了一本特刊,訪問一些名人來談談"貼標籤跟偏見"。這本特刊除了會隨雜誌出刊外,也會配送到特定的酒吧跟商店。 In An Absolut World是Absolut campaign的主題,這次的No Label只是其中的一個活動,有興趣可以上 官網 或看我 之前的網誌 ,進一步瞭解她的概念,相當精彩。 這個不談產品特性、產品利益的活動,卻隱含了強烈的品牌性格,訴求以開放胸襟擁抱LGBT族群,不是因為他們是目標消費者,而是「我,就是前進、大膽,支持我所認同的價值」的形象。 品牌性格的塑造不是靠自吹自擂,而

太方便到底是不是好事?

圖片來源:gettyimages 現代人不知道是不是特別怕「閒著慌」,不管到那都喜歡讓自己覺得有事忙,不但機器要多工,連人的習慣都變得多工了起來。喝咖啡,要有電腦隨行;坐捷運,用手機摸個麻將不嫌累;等網頁loading的同時,再開另一個網頁,因為連一秒都不想"空白";走路時,要邊聽音樂邊打簡訊;在跑步機上,不但腳動個不停,眼睛也不休息的盯著電視,現在就連飛上天,也要上網收信...,現代人非得這麼忙才行!? 在2萬英呎的空中上網? 這可不是我隨便說說,在美國的主要航空公司,自去年起就陸續在航班上加裝無線上網設備。前陣子看到一篇關於《飛行途中提供無線上網問卷調查》的文章,有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說, 寧願要能上網,也不要免費的餐點 。 「對啦! 如果讓我選擇比7-11國民便當還不如的飛機餐,我也會投無線上網一票」。「只是我真的那麼需要在空中上網嗎?」 當我出差時,我的確會在航程中開電腦,但不是因為我熱愛工作,而是一個人搭飛機,當沒人講話、雜誌又翻完時,做為一種在狹小空間殺時間的方法。如果是旅遊,我可不想帶著電腦出門,不管它有多輕巧,因為一旦電腦在身,就讓我有一種與工作脫不了關係的壓力。 「如果換成用手機上網呢?」,「嗯~這感覺好多了,起碼比較個人,沒那麼多工作的聯想」,但說真的,最算是號稱地表上最強大的上網手機-iPhone,偶爾拿來查查資料,應應急、打打電動、看影片還行,要我盯著3.5吋的螢幕上網1~2個小時,還真想不出這有什麼樂趣可言。 對我來說,在飛機上無線上網,商務的需求多一點,但我私心的只想用在私事上。只是,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,我說的不是上網要收錢這件事,而是一旦在飛機上也能上網時,以前航行途中不回公司mail,還可以用「我在搭飛機沒辦法收信」來搪塞,現在連這點"福利"都沒辦法享受了,搞不好,公司不但希望你要即時回mail,在空中辦公事之外,還讓你開msn,skype勒!!(不過,如果你樂在工作,這一切就另當別論了) 話說回來,能隨時隨地連上世界,對消費者來說當然是件好事,但航空公司會怎麼看「讓大家更方便」的這件事? 現在的時空背景是,為了降低經營成本,航空公司拚命縮減消費者"不在意"的服務,沒有空橋,餐點差一點,沒有毯子,枕頭,這些都可以節省成本;但總不能光是一步步剝奪消費者的權益,而不給消費者甜頭啊,這

一起救地球,Hopenhagen

要不是這幾年天氣異常的令人匪夷所思,我只會把《明天過後》當成天方夜談來看待。 《氣候變異》已經不是科學家的事情,你我都可以親身感受到,一個沒有登陸又小不拉機的芭瑪颱風,就可以把遠在千里之外的宜蘭變成水鄉澤國,要不然就是沒隔多久就出現破記錄的雨量、高溫、大雪、沙塵暴或是海嘯。在台灣,除了公共電視比較深入正視的討論過這類問題之外,其餘的節目都只以2012瑪雅古文明對世界末日的預言,為了收視率為恐天下不亂的當做茶餘飯後的話題來消費,看完節目只有一種坐以待斃的恐慌心情,卻不見這個收我稅金只想著選舉的政府有什麼作為!? 幸好這世界還有一些有為之士,為拯救地球在默默努力中。 還記得三月份我寫過一篇關於《 地球日 熄燈一小時 》的網誌嗎? 就在今天10/15全球又有一個延續性的活動《 Blog Action Day 2009 Climate Change 》,以「面對全球暖化,一個部落格可以做什麼?」為題, 邀集全球的部落客,在這一天共同發表同一主題-《氣候變遷》的網誌,意圖匯成一股力量讓更多人參與,並讓12/7在哥本哈根舉辦來自全球192個國家的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聽到地球公民的聲音。這個活動目前有超過8000個部落格參與並且持續增加中。 另一個希望你用實際行動參與的活動- Hopenhagen ,是由國際廣告協會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association(IAA)所舉辦,你可以在facebook上加入 Hopeenhagen護照 ,這本護照就是記錄你參與"救地球的事蹟"。 在這本護照裏將你的事蹟分成三大類,每承諾完成一項,就給你積分跟蓋個章,例如:在散播希望類-我將邀請10個朋友加入Hopehagen;在路上-我將以走路、騎自行車、搭大眾運輸工具代替開車;在家裏-我將改換省電燈泡...,都是舉手之勞可以完成的項目,你每承諾一項,系統就會問你「要不要發佈在facebook上,跟你的朋友分享?」,充分發揮social media朋友跟朋友間的影響力,一起救地球。 寫到這裏,心中不禁響起了「莫等待,莫依賴...靠天吃飯要餓死,靠人打仗要失敗,我們不能再做夢,我們不能再發呆,自己的"地球"自己救...」的聲音,同胞們,一起來用行動救地球吧!! 「決定

Open Up Your Door-Haagen Dazs新廣告

已經有好一陣子,沒有出現感動人心的歌了。已經有好多年,沒有看到Haagen Dazs的廣告了。浪漫的劇情,配上好聽的歌,成就了一個動人的廣告,就讓一切盡在不言中吧。 這首歌是 Richard Hawley的Open Up Your Door ,低沉有磁性的嗓音,很難相信這是張熱騰騰才剛發行的專輯《真愛鴻溝 Truelove's Gutter》聽歌吧。

給在facebook上開粉絲專頁的企業的三個建議

我的朋友終於在facebook上開了《 粉絲專頁Page 》了,有興趣的去加入他的粉絲團吧。說到粉絲專頁,或許有人在facebook上種菜、偷菜已經忙得不亦樂乎,還沒時間去瞭解粉絲專頁是做什麼用的? 先聲明,這篇網誌並不是要告訴大家-如何開設粉絲專頁,因為努力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堆教學文,這篇的重點會放在「我的企業需要粉絲專頁,用來做什麼」的這件事上。 facebook基本上是一個封閉型的社交平台,也就是,如果未經你的允許加入成為你的朋友,外人是無法一窺你在facebook的世界裡做了什麼事的。這樣的特性,對個人隱私是一種保障,在你的地盤裡,可以任你放肆撒野;但也因為這樣的特性,並不適合企業使用,甚至會阻礙發展,因為身為一個企業、組織、團體或名人,歡迎消費者都來不及了,那有拒絕加入的道理。因此facebook發展出一個,不需要經過同意,就可以讓任何人加入成為"朋友"的《粉絲專頁Pages》。 當你在facebook上,以企業、組織、團體或名人為名做搜尋時,找到的網頁,通常都開放所有人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,在這裡可以看到訊息、新聞、粉絲的回應、最新的活動、影片、相片、遊戲、應用程式...,甚至不需要加入粉絲也可以,只是不加入就只能看,而不能參與活動或討論。 會在facebook上開立粉絲專頁的企業,往往在此之前就已經有一個類似粉絲專頁,專屬發佈企業新聞、產品、活動...所有一切相關訊息的網站了,既然已經有網站,為什麼還需要一個facebook的粉絲專頁? 我歸納的幾個簡單理由,大家姑且聽之。 (1)更新維護方便,登入登出就行了,不用麻煩網管,總經理也能進來說兩句。 (2)互動性高,又是文字又是影音,好不熱鬧。 (3)讓消費者多一個,他願意與企業溝通的方式,而不是e-mail或是080專線。 (4)有時候只是想說幾句話,沒什麼特別的大事時,對消費者而言,粉絲專頁會比企業官網來得輕鬆沒壓力。 (5)又不用錢! 你幹嘛不開一個?! 還可以瞭解"社會的脈動,趕上時代的潮流勒..."。 第五點有點扯遠了,不過「即然孩子生了,就要負責養大」。我不才,斗膽提出三個建議,想提供在facebook上開粉絲專頁的企業參考: 1.讓粉絲看到你企業的人性 不要把粉絲專頁當做你企業官網的分身,只是硬梆梆的,直接把訊息分別貼在官網跟專頁上。因為消費者

Coke Zero幫你找出這世上另一個你

可口可樂的Coke Zero標榜的是「有Coke的口感,但沒有Coke的負擔」,官網上是這麼說的「0熱量,超暢快」,Coke Zero就像是Coke的分身。「如果連可樂都可以有巒生兄弟,那你呢?」 基於這樣的訴求,Coke Zero設計了一個活動-《 Facial Profile 》,要透過facebook幫你找出跟你長得很像的人。 它的運作模式很簡單,連結到你的facebook,去收集你在facebook上的大頭貼跟標註有你名字的照片(至少要三張,但如果少於,還是可以產生配對,只是結果可能較不準確),你也可以自行從電腦上傳或用Webcam拍照,完成收集後會用軟體辨識掃瞄你的臉型,一旦配對完成就會出現另一個你。當然事後也可以要求Coke Zero刪除你的照片,或邀請你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。 又一個參與活動不需要給予獎品,還會幫品牌找來更多的人的活動結果,現在看來理所當然,但在以前的實體或網路的活動,如果沒有獎品當誘因,連行銷人都覺得辦起事來沒把握,social media真是造福人類。 這段時間觀察下來,以經營品牌形象而言,facebook的全面性大於twitter或plurk的效益,後兩者可以快速大量的傳播訊息,但缺乏facebook可以兼具文字訊息、影音、遊戲、應用程式的豐富整合,如果twitter是撒網的工具,facebook就像收網的平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