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twitter」標籤的文章

在超級盃不花一毛錢,卻能讓所有汽車品牌“自動”幫你打廣告的Volvo,怎麼辦到?!

《本文同步刊登於 Yahoo 奇摩網路行銷 ,請勿轉載》 如果有人跟你說「你不需要在全美年度收視率最高的時段播廣告,卻可以讓觀眾在看廣告的同時,不斷的想到你的品牌」,你一定覺得,天底下哪有這等好事?但,《VolvoThe Greatest Interception Ever》這個活動卻真的做到了! Volvo 在今年2015的美式足球超級盃期間,使出了一個大絕招,她先在超級盃比賽的前幾天,在電視上播出了下面的這則廣告說 『在2月1號觀看超級盃比賽的時候,你將會看到許多汽車品牌廣告,但,你不會看到Volvo,取而代之的是,我們邀請你一起來參與史上最棒的“攔截”事件,就是利用那些汽車廣告播出的時候,給你一個獲得我們車子的機會,把它送給你最在乎的人,不管是:你的老爸、妹妹或是另一半,當你看到任何一個汽車廣告播出的同時,只要發送推特,寫上他們的名字,加上關鍵字#VolvoContest,並告訴我們為什麼他值得擁有Volvo,你就有機會得到一輛全新的XC60。當別的品牌想要你了解他們性能配備的時候,我們只在乎「誰在你生命中佔了重要的位置」,你想把這輛Volvo送給誰?』

紐約時報挑戰Tesla汽車,是為消費者權益還是惡意負評?

《本文同步刊登於 Yahoo奇摩網路行銷 ,請勿轉載》 提到內容行銷,大部份人想到的內容來源,就是由官方所主導的行銷推廣活動,譬如:廣告影片,新品上市活動,或是與產品相關的網站等。這一類內容最容易被聯想到,也最不會被遺忘,但除此之外,其實還有以下這四大類,常常被忽視: 顧客故事 顧客服務 第三方內容 即時內容 今天想談的是『顧客服務』的例子,我指的不是QA、FAQ、How to這類內容,而是另一種,消費者使用經驗,官方如何回應,最後成為內容的案例。 紐約時報記者,負評Tesla汽車跑不了那麼遠

最屌的拼裝車,最屌的產險公司NRMA

行銷,不過人心二字。 NRMA是澳洲的產險公司 ,跟我們所認知的『保險公司總是生硬無趣 』的印象很不同。從她的slogan『感受不一樣的體驗 experience the difference』就可以看得出來。 我開車快30年了,我一直搞不清楚,我的汽車保險公司是哪一家,只知道時間到了,就該保險。為什麼?因為台灣的產險公司,除了名字跟保費不一樣之外,我還真說不出她們之間有什麼不同?!這不是我的錯,是保險公司太怠惰! 看看NRMA 的例子。她不只讓你知道她的產品特色,還用很有創意的方式,來告訴消費者『我有哪裡比較好』。

KLM荷蘭航空的數位行銷學 2/2

接上文: KLM荷蘭航空的數位行銷學1/2 在上一篇提到了KLM如何不利用新產品或服務來跟潛在消費者溝通,這一篇要談的是KLM怎麼推廣產品、跟現有、忠誠顧客對話: 荷蘭航空在近幾年最為人熟知的,應該是下面的這個案例了。 《意外驚喜讓顧客感動,KLM Surprise》 出國旅行,在機場會用手機Check In,發文昭告天下的請舉手! 我相信只要經常上臉書的朋友,就算自己不會這樣做,也一定看過身邊的朋友發過類似的“炫耀文”,不管是快樂的全家出遊、或是苦命的出差。特別是一個人出國遠行,在候機室打發無聊時光時,更是不得閒的連上網,巴不得所有親朋好友都知道自己的行蹤。 KLM發現了這個洞察,想要幫助她的顧客『 把無聊轉化為快樂 』。

2012案例回顧 2/3:社群媒體的威力

接上文: 2012 案例回顧1/3:贈獎活動也可以很有趣 《北極熊看球賽,跟球迷一起歡喜一起憂,Coke Polar Bowl》 對品牌來說,每年的 Super Bowl Sunday 都是年度最大盛會,因為在這一天,全美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在收看這個比賽。 一年前的美式足球超級盃,可口可樂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創舉,創造了兩隻虛擬的北極熊陪你一起看Super Bowl比賽。這兩隻熊分別代表爭奪冠亞軍的球隊-紐約巨人隊以及新英格蘭愛國者隊,牠們會隨著賽事的進行,而即時呈現出不同的反應,除此之外,你還可以留言跟牠們對話!(據說回留言的是代理商的員工) 要參與這個活動,你要進到可口可樂在 臉書上設置的App 。圍著紅白圍巾的北極熊代表巨人隊、藍白圍巾的代表愛國者隊,一旦一方得分了,代表那一對的北極熊就會起身歡呼慶祝、一旦賽事膠著時,也會跟著緊張、怨嘆,總之,就是表現出球迷的心情。更妙的是,可口可樂預先準備了兩隻 不同腳本的廣告 ,看哪一方落後了,才決定在比賽中場休息的廣告時段,在電視上播出『幫落後隊伍打氣加油』的廣告。 ▲兩隻北極熊代表不同的隊伍

從達美樂Amazing Coupon Festival,看業務與行銷的合作

這兩天在 宅宅新聞 上看到日本達美樂Pizza推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促銷方案 『Amazing Coupon Festival』 ,你只要符合達美樂諸如,你家有『雙胞胎、綁著雙馬尾或是高二學生…』等條件,外送到府時以上述的造型或身份出來應門,就能享有75折的優惠! 作為行銷人的我,看到這類令人眼睛一亮的活動,總是興奮莫名,但這樣的快感只讓我維持了30秒,理性的左腦敲了我的右腦說:『嘿!別忘了這案子要能成功,需要營業單位的支持,他們可不像你那麼容易高潮啊!』。 對喔!這要怎麼驗證啊?難道要外送員對每個持有coupon的人拍照存檔,以茲證明核帳?這樣會不會有隱私的問題?會不會拉長送貨的時間?會不會有外送員私吞折扣?誰會真的認真打扮只為了75折啊? 這種這一頭進入自high模式,說的口沫橫飛、另一頭目光呆滯,表現出『這創意有那麼厲害嗎?』的場景,不只在Sales & Marketing的會議上會出現,在客戶與代理商之間,也很常見。要解答這些現實問題前,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方案到底怎麼進行。

【中國案例】嬌生『背奶媽媽』的啓示

會看到這個案例,是因為我的上一篇網誌 『Ikea有意義的行銷』 ,被大陸關注社群媒體行銷的知名 網站SocialBeta 轉載,在轉載的文中,提到一則延伸閱讀的 文章『背奶媽媽』 ,讓我看到了善的行銷力量,引起了我的興趣。(推薦大家常上這個網站,內容很多元,而且她們更新的速度飛快!) 這是嬌生嬰兒Johnson’s Baby(在中國叫強生)推出的,同樣屬於『有意義的行銷』的案例。 『背奶媽媽』 是大陸特有的名詞,指的是生育後因工作不能在家做全職媽媽,利用工作空檔儲存母乳,帶回家供寶寶第二天餵食的職業婦女。因為一般企業並沒有專為背奶媽媽準備哺乳室,讓這些媽媽們能夠有尊嚴、不被打擾、舒適的儲奶,以至於她們需要在無人的會議室角落、廁所、儲藏室等雜亂的空間,而且隨時會有被不長眼的同事闖入的不安,你說,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,為下一代所『傳好明天的力氣』的品質怎麼會好呢! 所以,嬌生發起了『背奶媽媽』呼籲、申領、分享三部曲,透過完整的實體與虛擬的串聯,要來協助這群媽媽們改善這個困境。首先,第一步:在企業大樓電梯間的電視上以及網路上播出宣導影片,訴說背奶媽媽所面臨的困境,以及可以立即改善的有效方法;第二步:在 強生的官方微博上開放申請 免費的、大大的『臨時哺乳室』告示牌,將它貼在妳需要儲奶的空間的門上,如此一來,媽媽們就可以安心的使用;第三步:鼓勵網友們分享『那裡有哺乳室』的資訊到網站的地圖上,當媽媽們出門在外,就可以透過手機找到臨近的哺乳室了。

有趣的推特活動,Jell-O布丁臉

不知你有沒有發現,國外有越來越多的行銷工具不用facebook而用twitter的趨勢?這樣的發展倒不是因為大家用膩了臉書來行銷,而是因為臉書先天的限制所造成的結果。 卡夫食品旗下的品牌Jell-O,最近就辦了一個很有趣的twitter活動-『 Jell-O布丁臉 』。她搜尋全美即時的推文,當大部份人的情緒是低落的時候,Jell-O就會免費送你Jell-O布丁,好讓你開心起來,笑出燦爛的布丁臉。

推特也可以付錢?Pay With a Tweet

幾個月前我寫過一篇: 用玩具鈔買麥當勞的網誌 ,今天這個案例則是:只要一則tweet推文,就可以免費得到一本價值台幣556元的書。 這本書『Oh My God What Happened and What Should I Do?』,其實不是這個案例的重點,重點是 這家公司 開發了一個『用一則推文來賣你的商品』的免費系統- Pay With a Tweet 。

Mac & Cheese把推文變成廣告

如果你接到一個任務「拍一系列的廣告片,每天五部,沒有腳本,沒有範圍,唯一的要求就是讓消費者參與」,你會怎麼做? 想不出好答案嗎? 不妨參考一下卡夫食品(Kraft)的Mac & Cheese通心粉的做法。 要設計一個有消費者參與的活動不難,難的是如何讓消費者願意參與而且精彩有看頭。讓網友自行創作內容(UGC user generate content)這類的活動,通常參與人數都不高,一來,不是人人都是創作高手,總覺得自己的作品上不了台面,再者,如果降低參與門檻,只要是個人都能說兩句,上傳的內容雖然變多變熱鬧了,但還是有精彩作品不容易出現的問題。 如何兼顧容易又精彩這兩難,Mac & Cheese是這麼做的。她辦了一個活動邀請廣大的網友參與,只要你在Twitter上隨便寫出一句關於Mac & Cheese的Tweets,你的推文就有機會被拍成廣告,在電視上播放,酷吧!

Gap找了八隻馴鹿來決定促銷內容

從沒聽過這麼有趣的促銷模式,Gap找了八隻 麋 馴鹿,讓牠們來決定當天消費者可以享有什麼樣的折扣! 沒錯,就是這群馴鹿決定的。而且這八隻各有名字的馴鹿還有專屬的Twitter帳號跟facebook 粉絲專頁 勒! 活動一共持續五天,從12/15~12/19,這八隻馴鹿都被裝上了GPS衛星定位的項圈,要來進行一場比賽「看那一隻馴鹿走得最遠、走得最快、最接近北極、或是走得最慢…」,每天一個目標,獲勝的每隻馴鹿,都代表了不同的折扣,你只要到店說出當天獲勝馴鹿的名字,就可以享有特定的折扣,例:如果Emma贏了,所有商品都打6折;Zoe贏了,女性商品打6折;Cooper,則是全部買一送一;Chloe獲勝,所有配件都只要5元/件…。

Uniqlo新招,越多推特,價格越低

日本平價國民服飾Uniqlo,向來很善於運用創意行銷。為了推廣9月9日 Uniqlo購物網站 在英國重新上線,舉辦了一個「只要越多人在twitter上發佈Uniqlo產品訊息,該產品價格就越低」的活動- Lucky Counter ,Uniqlo選出10件商品,售價,則交由網友來決定,折扣最低可殺到33折,真是"團結就是力量"的典範啊。

芭比娃娃,熱情擁抱Social Media的世界!

想寫芭比娃娃的例子,不是因為她在社群媒體行銷的經營有多麼出色,而是想引用當做一個例子「經營Social Media的態度與方式」。 我一直覺得facebook、twitter這類social media的崛起不只對大企業、大品牌的經營有幫助,更重要的是讓一些資源不多的小品牌,也能夠用相對低成本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,進而增加經營品牌的可能。 許多品牌在踏進社群媒體行銷領域,第一個直接聯想就是想要增加業績,這個目的並沒有錯,但錯在操之過急,在一開始就狠狠的想要達成目標-辦活動快速增加粉絲人數,然後開始擺攤做生意…。

汽車行銷的理性與感性,Ford Fiesta Movement-1/2

眾所周知汽車的消費行為是非常理性的,是考慮諸多因素後才決定購買的結果,可能是性能、可能是維修、可能是價格、可能是品質,但曾幾何時,汽車的廣告早就變得越來越感性,強調幸福、時尚、內斂、外放、自由,講了一大堆,就是不談"四檔直上陽明山"的性能,Why? 因為廣告的目的,是為了塑造產品形象,能吸引你來店賞車,這就夠了,剩下的理性溝通就交給售車員跟一本本精美的型錄。但這樣的形態到了數位時代還是不夠,因為消費者對產品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,但擔心接收到的是錯誤的訊息,還得把溝通的任務,延伸移轉到網路跟廣大的使用者才行。09年福特汽車開啟了一個跨時代的行銷方式,在新車正式上市前一年,就展開一場充分運用社群媒體Social Media,馬拉松式的行銷活動,要跟消費者來一場《理性與感性》的對話。 我一直認為這次的行銷活動 Ford Fiesta Movement ,是一個非常重要的Social media marketing案例,我歸納幾個特點: 1.執行時間長且規模大 2.運用的社群媒體包山包海相當完整 3.針對社群特性設計的規則有創意又很有趣 4.虛擬與實體整合溝通 5.非一次性活動而是延續發展 這個案例對於品牌如何運用social media極有參考價值,但可惜在台灣討論的人極少,彷彿social media就只要搞懂facebook 是什麼,就OK了,殊不知社群行銷的重點不在工具,而在策略操作的方式。 剛好就在一年前,Ford 開始了Fiesta Movement的活動,要尋找100個特派員(Agents)送出100輛新車,免費讓你試開整整半年,期間所有油錢、保險全包,代價是只要每個月完成一項任務,並將任務的執行過程,用文字/圖片/影片Post在各個social media上即可(要瞭解活動細節,請從這篇 汽車也能Sampling? Ford Fiesta邀請百位車主運用Social Media發表駕駛心得看起 )。 這個活動每個月都有特定主題,在每個主題之下又有數十個任務,由agent自行挑選,這些任務都經過設計,符合社群媒體容易被閱讀、傳播的特性(下圖),例如:在旅遊的主題下有一項「到速食店照著Menu各點一樣,並分送給路人吃」,類似這樣好玩的,而不是讓你去試「直線加速有多快或過彎多穩定…等」性能上的任務,你可能會想「在路上送東西給路人吃,關福特什麼事?...

借鏡Starbucks行銷之道,台灣品牌向前行!

話說那天一時興起,上了 台灣Starbucks官網 ,本來只想看看有什麼好康的消息,結果卻引起我想寫這篇網誌的念頭,因為,這是個典型台灣與世界行銷走向對照的例子,就用星巴克,來一探究竟。 我當然理解台灣分公司不擔負品牌行銷的主要責任,重點在區域的營運管理上,也無意消譴她呆板跟不上時代的作法,只是引伸出的感想是,台灣絕大部份的網站都跟她長得一個樣,差別是她有美國總公司的行銷做後盾,但,「台灣的品牌妳的後盾在哪裡?」,為了方便說明,所以選了台灣星巴克的網站當做傳統官網的代表; 美國主網站 當做現今世界行銷主流走向的代表。如果妳還沒有好的想法,不仿參考Starbucks怎麼操作品牌的概念。 其實台灣Starbucks的官網說不上糟糕,只能說很一般,內容屬於很典型的台灣品牌官網裡會出現的訊息:除了企業資訊跟共愛地球(Shared Planet)這兩個比較與品牌經營有關的內容之外,其他都是很一般的資訊-產品知識/新品上市/活動訊息/去哪買?...,網友看完這樣的網站,可以獲得資訊,但對品牌的認同與好感的建立,不會因為上了官網而有所改變。對一個品牌經營來說,這樣的官網定位,太保守也忽略了Social media時代可以為品牌帶來的好處。 Starbucks主網站可取之處,不在於她有多炫的網路技術或引人入勝的畫面,而是整合品牌經營的概念-透過不同的管道與消費者溝通,承載不同的目的,但共同致力於建立Starbucks的品牌,以下是她同時間在進行的溝通平台: My Starbucks Idea Twitter Facebook Page YouTube Channel Starbukcs V2V Flickr Starbucks (RED) / 網誌- 社群媒體時代,品牌行銷因應之道-影片篇 iPhone Apps / 網誌- 帶星巴克隨行卡出門? 遜! 帶iPhone出門? 酷! Music & Books Via in Action / 網誌- 面對M型化社會,星巴克的選擇-VIA即溶咖啡 Shared Planet 以上這些平台有許多是免費的(twitter/facebook/YouTube/flickr),也不是多就一定好,重點在她各自有清楚的目的,運用不同面向的內容來經營,這些不是在建立行銷宣傳的管道,而是跟消費者建立關係的平台。挑幾個我覺得值得介紹的來說明...

零售業行銷的未來,實體會員+社群媒體行銷

「消費集點」是零售業做為鼓勵消費者回購最常見的行銷手法,7-11集點換公仔、壹咖啡集點換免費咖啡…,如果,消費集點加上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力量,未來行銷的世界會變成怎樣?! 去年9月我寫了一篇「 顧客忠誠計劃在iPhone上露出曙光 」的文章,主要在介紹 foursquare 這個綜合了地圖/碎碎唸/交友/遊戲的平台,原本只開放給美國幾個主要城市,在前一陣子已經開放全世界所有地區使用,並且在紐約出現了第一個運用社交媒體與顧客忠誠計劃Loyalty Program結合的案例- Tasty D-Lite 。 Tasty D-Lite是紐約一家知名的連鎖冰品店,將她的會員卡 tasty treatcard 與twitter以及foursquare合作,只要你持Tasty會員卡來店消費,一旦消費過卡後,就會自動在你的twitter上發出一則「我剛在Tasty D-Lite獲得了5個消費點數」的訊息,或在你的foursquare上check in,你同意這樣做的好處就是「會得到額外的點數」,加快你集點兌換獎品的速度。 Tasty很聰明的把原本只是你個人來店消費/集點的行為,除了你自己沒人知道的事,結合了social media之後,自動地變成了一則則的免費廣告,而且是由你所發出的社交廣告social advertising,而她,只需要付出相當於消費一美元的點數代價(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不同意發出訊息,不參與這樣的活動)。現在看起來很制式呆板的自動訊息,將來會增加更多的選項讓你選,雖然這一則看似不起眼的一段話,卻可能代表了一個商機。 想像一下,如果你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,正苦於不知道上那找一家好吃的義大利餐廳,你打開foursquare,在地圖上的某個餐廳出現了一個你的朋友曾經貼出的訊息,就算只是一則自動發出「某年某月我到這裡來消費」 (check in)的訊息,都可能吸引你走進店裡,如果那個人又剛好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一則寫著「這裡的窯烤Pizza 超讚,一定要吃」的正面評價,這個生意大概就跑不掉了,這,就是商機! 光有集點會員卡,只能拉住持卡人的生意;加上social media! 則會擴大到他的朋友圈,在最適當的時機,做為品牌的推廣人,而且這樣的推文不是由品牌發出,而是同儕。 這個案例對於有實體會員卡的零售業可以如法泡製,將會員卡機制與foursquare這類地圖社...

帶你一窺維多利亞的"秘密",胸大又有腦的行銷極品

source:michaelbay.com 光看照片就知道福利來了,請看下面的影片。(還看不過癮的請直接上 貴賓席YouTube Channel ) 這是一個少見以導演之名吸引人注意的廣告,特別是品牌主本身就已經是世界知名的《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's Secret》,光是模特兒跟"服裝"的陣仗就已經很有看頭,讓人流口水了,幹嘛還找一個赫赫有名的Michael Bay當導演,轉移大家的話題?! 麥可貝是誰? 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吧(這比喻真是不倫不類) ,就算你不認識他,應該也看過《世界末日》、《珍珠港》、《變形金鋼》這些又是大炮、又是飛機的好萊塢動作大片吧! 這部TVCF是在前不久為了聖誕節拍的廣告《One Gift,A Thousand Fantasies》,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個消息是今年八月在 麥可貝的部落格 上看到的,一則幕後花絮的文章。注意到沒? 在每一張美麗圖片的下方都有一串文字facebook.com/VictoriasSecret,沒錯,這就是 維多利亞的秘密在facebook上的粉絲專頁 。 要揭開維多利亞的神秘面紗之前,我們必須瞭解一下這個品牌整體操作的概念。 在 維多利亞的官網 主要都以介紹產品、促銷活動跟線上購物為主,跟消費者觸膝交心的工作不在官網上進行,交給了當紅的social media跟另一個專屬網站 vsallaccess 。 vs all access根本就是造福男士的網站,在這裡主要以這次在CBS電視網播出的 fashion show (可惜在台灣的我們連不上,damn!),一個類似星光大道的選秀節目,只是不必載歌載舞,只需扭腰擺臀就行,不過,也不必失望,雖然看不到"全貌",在這裡還是有 許許多多的片斷 可以讓你聞香止渴。 想看選秀的幕後花絮、秀色可餐的model嗎? 這網站一次讓你看個夠,中意那個Model就點她的 icon 就行了。維多利亞為了體恤男士,知道男生要的比妳想得更多,所以還體貼設計了社群的連結,讓你可以盡興(下圖),還有iPhone勒。 這個社群共有四個進入的管道:facebook/YouTube/簡訊跟email(只是我懷疑現在還有人用簡訊follow嗎?),iPhone App 則是相當於這個網站的手機版。 本篇的重點來了: 如果vs all acces...

Doritos多力多滋,嚇人的新玩意Asylum 626

還記得Doritos 多力多滋一年前 Hotel 626 的遊戲嗎? 這次續集改到精神病院 Asylum 626 了,同樣高水準、同樣真人實景拍攝、燈光、音效、化妝均屬一流、同樣只在晚上6點開放到凌晨(這就是名稱的由來,626 six to six 六點到六點,如果白天也想玩,將電腦系統的時間改到晚上,騙過系統就可以了)。請看以下影片嚇嚇自己,燈關掉、戴上耳機效果更佳!! 跟Hotel 626相比不同的是,包括產品以及social media都被整合的更好、參與更多(不過遊戲的可玩性降低了,我覺得)。 玩遊戲我不在行,所以我也沒什麼攻略可以提供。 遊戲開始會問你要不要跟facebook/twitter連結(下圖)? 系統說「連上後,驚聳度馬上提昇」(這當然是唬人的),其實是因為它埋了一些伏筆在遊戲中,如此一來遊戲才會更有趣、跟朋友的互動更多。你的訊息,系統會自動發佈到facebook上,目的當然是為了吸引你的朋友也來參與。另外也會要求你打開視訊。遊戲中會出現一幕水中倒影(下下圖),到時候你就會"自己嚇自己",還會偷偷的將你在遊戲中的蠢樣拍下(因為事前不知被"偷拍",所以臉部扭曲又痴呆),問你要不要分享到facebook上,讓大夥恥笑一番。 比較有趣的是,其中有一幕由系統隨機挑出你facebook上的朋友,然後考驗你「將要拯救那一位?」(下圖),這個做法比單純將你玩遊戲的訊息或是蠢樣的影片放上facebook來得"有話題"。是個不錯的做法。 而這次遊戲把產品(下圖)也放進來了,雖不是絕對必要,但如果有產品才能解開部份遊戲的內容。這兩個新產品是經典重返系列(They're Back),在包裝的背面有一個圖形(下下圖),將這圖對準你的視訊鏡頭(沒包裝,用印表機印出這個圖也可以),就可以解開遊戲了。這個玩法跟之前介紹的 Late Night 一樣,運用擴增實境AR的技術。 Doritos最近還有幾個不錯的行銷活動,有空再補上。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品牌運用social media的手法越來越具體了。我想,如果有一天你因為facebook被你朋友"出賣"了,別說我沒提醒你,這就是social之後的代價!!

連鎖服務業運用Social Media的典範-Best Buy

網路的出現改變了企業經營的方式,特別是今年,前所未見的看到許多企業運用Social Media服務顧客讓客戶滿意,做得比以前更徹底。這可不是我自我想像,而是有根據的。 一個是上週我寫的網誌 facebook Top 50 ,可以看到大企業熱情擁抱facebook的狀況;一個是BDO Seidman針對美國年底聖誕購物季,零售業使用social media的一份報告。 在這份調查中指出有超過半數的零售業在今年的購物旺季會運用social media,而此數字在07年時僅有4%。facebook是其中最受青睞的工具,有高達76%的零售業選擇了這個項目;而twitter佔 50%;MySpace跟YouTube則各佔14%,這些工具將用來推廣他們的促銷活動及服務…。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堪稱靈活運用social media的代表之一Best Buy的案例。 Best Buy 是美國最大3C及電器用品的連鎖賣場,整合了facebook/twitter/YouTube在 facebook 的粉絲專頁上 ,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,要協助顧客解決歲末年終維繫人際關係最重要節日的「送禮物」及「收禮物」的困擾。 首先Buy Buy在今年的七月份開啟了一項用twitter做為客戶服務平台的專案- Twelpforce 。號招了旗下的員工,不論在總公司或各分店的同仁,都可以加入,這群人對於產品或服務各有專精,用twitter回答顧客對產品的各種問題以及售後服務。Best Buy拍了一部廣告片(如下): 想像一下,這段對話在網路上進行,一位使用者已經對她的手機忍無可忍,上twelpforce詢問「我該怎麼做?」,數千個Best But的代表(只要你對這問題熟悉並知道答案)都可以主動回答,這樣的做法,自然會提昇回應的速度跟效率,當然顧客滿意度也會成正比的回饋。但他們是怎麼運作的? 想加入的員工必需先到 Best Buy Connect網站 註冊,用自己的tweet ID加入成為」Best Buy代理人」, 之後不管是那一個註冊帳戶所tweet的文章,都會被統一整合到twelpforce這個Best Buy的帳號內(在他自己的twitter帳號也會出現)。 在Best Buy Connect的網頁裡有一個管理通則,提供給員工做為在twitter上回應的」 指導原則 」,包括什麼你應該做、那些你不能說…。...

找出誰是米其林美食鑑賞家,運用虛實整合的活動

米其林寶寶不只會賣輪胎,評鑑美食的能力也是舉世聞名。這本被喻為 美食聖經的指南 創刊於1900年,卻隔了100多年才進到美國,在2006年出版第一本紐約版的米其林指南。 米其林美食指南之所以享譽盛名,就在於它評鑑嚴謹、公正與中立,至今全球也不過71家餐廳曾經獲得三顆星的最高評價,用"曾經",是因為被評為三顆星並不表示不需要保持進步,米其林會派員重覆"抽驗",以確定其品質不變,否則,就有被摘掉星星的可能。被摘星!! 就跟將軍被拔階一樣,是人生奇恥大辱,法國就有廚師因此 吻彈自盡,壯烈犧牲 的例子。米其林指南為了要建立這樣的權威,必須發展出一套評鑑的方法,並且持之以恆執行、管理。而這群為米其林工作,經過專業訓練的神秘、匿名、不浮上抬面的美食鑑賞家,就是成就此書幕後最大的功臣。 這也是米其林這次想要對紐約客訴求,這本指南跟紐約自創的 Zagat Survey ,是由一般消費者評分來決定好壞的最大差異點,因此,設計了這個《 Famously Anonymous 著名的匿名者》活動。 找出自己與競爭者主要差異點之後,如何告知目標對象米其林的好? 除了運用PR公關稿之外,登一系列美食鑑賞家的廣告,說明如何嚴謹、中立工作的圖像,也是一種可能,但米其林選擇了一個 這個時代,更貼近消費者的方法來說故事 -「讓大家來找碴,找出誰是米其林的美食鑑賞家」。 除了製作平面稿告知活動之外,更重要的是要讓這群鑑賞家"曝光"。 以往這群猶如變色龍隱身在人群中用餐的工作者,即便訂位時,使用的都是假名,連家人、朋友也不知道他從事這種"地下"的工作,就是生怕餐廳人員認出他們來,而失去評論的公正性。 現在,這個黑盒子將要被打開,這些人去餐廳用餐時,會在twitter上告訴大家行蹤,「我正在某某餐廳用餐,對餐廳的評價如何,這裡的服務...」像這樣的內容「Lunch at Jaiya, renovations still under way but lookin' good. Yummy spring roll, seafood red curry, creamy iced coffee...all for under $20.」。一場諜對諜的遊戲就此展開,有興趣挖寶嗎? 這裡有兩個twitter網址,一個是 紐約 ,一個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