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Event-Game」標籤的文章

2012 案例回顧1/3:贈獎活動也可以很有趣

年關將近,決定來個大清倉,把一年來我想寫而沒寫,或是在我的粉絲頁上出現過,值得一寫的案例翻出來,長短、形式不拘了,重點是『這些都是好案例』!這系列將分成三個部分-競賽贈獎類、社群媒體運用類、以及實體體驗類。 台灣的網路活動非常喜歡競賽贈獎。上傳照片、寫一句話、玩Game、猜謎…,總之,就是要網友完成一個任務,期待在過程中,網友因為參與而了解到產品特性,然後,品牌才甘願給你一個抽獎資格!雖然絕大部份我心目中的好案例,都不需要贈品的加持就能驅動你,但既然,這類競賽贈獎型的網路活動是台灣的主流,就先從這類開始說起吧。 《虛實整合的Blue Motion Roulette,因為有趣,讓消費者更願意了解產品特色》 福斯Volkswagen,為了推廣搭載 BlueMotion科技 ,柴油引擎的Golf新車有多麼省油,利用Google map以及Street View把挪威的一條道路變成了虛擬的一格格輪盤,只要你猜中這輛Golf加滿一缸油後可以跑多遠(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),當那輛車油耗盡時,所停在地圖上的位置,如果剛好是你所選的輪盤格,這輛車就是你的了。 ▲計算好可以行駛多遠後,在地圖上下標,這個位置就被你佔領了,等著開獎揭曉吧! ▲如果對一缸油可以開多遠沒概念,可以參考網頁的提示 這類藉由『你猜猜我有多大、多高、多重…』,來傳達產品特性的活動,已經是千年老梗了,但VW玩出了新意。

The 13th Street 要你成為綁架案的解救者

在數位時代的行銷,有一個很關鍵的字,叫「engage」,可以翻譯成「引起消費者的興趣」,或者是「參與」,不管你怎麼稱呼它,總之,就是打開「消費者願意多花時間跟品牌在一起」的那個"開關"。 德國的電視頻道The 13th Street,去年才推出一個獲得坎城廣告獎的活動 Last Call ,今年又創了一個更猛的,要來慶祝她3/14 The 13th Street Universal relaunch的一個活動- The Witness目擊者 。 這個活動前所未見,把電影情節搬到現實生活中的柏林市,而且更酷的是直接讓素人擔綱演出,透過iPhone手機、特製具有擴增實境功能的應用程式、影片、任務解密…,在柏林市到處闖關,拯救被綁架的Nidia,讓消費者親身體驗電影中驚聳刺激的感覺。 ▲肉票Nadia要你快來救她

來看品牌如何瘋世足-1/3

四年一度的體育盛事,世足賽FIFA World Cup 2010即將在6/11在南非展開長達一個月的比賽,這個比奧運還引人注目的賽事,主要的全球品牌當然都不會缺席。最近看了一大堆熟悉的、不熟悉的品牌針對世足賽所舉辦的活動,我取了幾個比較有趣的跟大家分享。 ▲魯尼Wayne Rooney絕望的看著當年攔下他球的對手的看板海報。 如果你沒時間只想選一個廣告來看,這一篇是我覺得最棒的世足賽廣告「Nike Write the Future」。不但集合了一大堆足球界的一哥,而且還找來跨界助陣的網球之神Federer、籃球天王Kobe Bryant以及辛普森爸爸河馬Homer。這一則廣告把「勝者為王」、球迷被賽事牽動的情緒、運動員成敗之間在心裡轉了無數個念頭的心境,同時對於一個運動能如何影響世界運作,都做了清楚的詮釋,最特別的是一段在social media上傳 kuso影片、道"讚"的過程,正是這個世代對於追逐爆點的標準反應。長達3分鐘的廣告,不僅有大咖明星可看的熱鬧,還有反映當代行為模式的深度,絕對精彩好看。 除了拍廣告以外,Nike還特地做了一個免費的iPhone軟體《 Nike Football+ 》,請頂尖球員拍了一堆影片教你如何踢球的技巧,還有系列性的訓練課程,對於足球有興趣的人值得下載一看,這個看似與銷售沒有直接關係的軟體,卻是加強與品牌關係深度的工具。Nike只是許多球隊的贊助商,很聰明的拍一部精彩廣告,就搶了真正FIFA官方贊助商adidas的光采。 ▲ Nike Football+ ▲ 訓練內容的圖卡 ▲Adidas 世足賽活動之一 the 12th Man 正港贊助商Adidas在世足的口號是《每一個球隊都需要 Every Team Needs》,在這句口號的後面可以加上任何的可能,例: 每一個球隊都需要-第12名球員 (正式比賽只有11名),而這 第12名球員就是你我 (下圖)。這些讓你套上大頭照跟一哥們同場競技的小遊戲,當然是為了方便你在facebook上炫耀傳播之用,目的不用我說大家心知肚明。另外在 這個網站 你可以選擇不同隊伍,輸入姓名、性別、身高體重、擔任位置…,就可以看到一部專屬你客製的影片,看完覺得意猶未盡還可以直接買球衣。 或是 每一個球隊都需要-球衣 ,這當然是個公益活動,要幫非洲...

Doritos多力多滋,嚇人的新玩意Asylum 626

還記得Doritos 多力多滋一年前 Hotel 626 的遊戲嗎? 這次續集改到精神病院 Asylum 626 了,同樣高水準、同樣真人實景拍攝、燈光、音效、化妝均屬一流、同樣只在晚上6點開放到凌晨(這就是名稱的由來,626 six to six 六點到六點,如果白天也想玩,將電腦系統的時間改到晚上,騙過系統就可以了)。請看以下影片嚇嚇自己,燈關掉、戴上耳機效果更佳!! 跟Hotel 626相比不同的是,包括產品以及social media都被整合的更好、參與更多(不過遊戲的可玩性降低了,我覺得)。 玩遊戲我不在行,所以我也沒什麼攻略可以提供。 遊戲開始會問你要不要跟facebook/twitter連結(下圖)? 系統說「連上後,驚聳度馬上提昇」(這當然是唬人的),其實是因為它埋了一些伏筆在遊戲中,如此一來遊戲才會更有趣、跟朋友的互動更多。你的訊息,系統會自動發佈到facebook上,目的當然是為了吸引你的朋友也來參與。另外也會要求你打開視訊。遊戲中會出現一幕水中倒影(下下圖),到時候你就會"自己嚇自己",還會偷偷的將你在遊戲中的蠢樣拍下(因為事前不知被"偷拍",所以臉部扭曲又痴呆),問你要不要分享到facebook上,讓大夥恥笑一番。 比較有趣的是,其中有一幕由系統隨機挑出你facebook上的朋友,然後考驗你「將要拯救那一位?」(下圖),這個做法比單純將你玩遊戲的訊息或是蠢樣的影片放上facebook來得"有話題"。是個不錯的做法。 而這次遊戲把產品(下圖)也放進來了,雖不是絕對必要,但如果有產品才能解開部份遊戲的內容。這兩個新產品是經典重返系列(They're Back),在包裝的背面有一個圖形(下下圖),將這圖對準你的視訊鏡頭(沒包裝,用印表機印出這個圖也可以),就可以解開遊戲了。這個玩法跟之前介紹的 Late Night 一樣,運用擴增實境AR的技術。 Doritos最近還有幾個不錯的行銷活動,有空再補上。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品牌運用social media的手法越來越具體了。我想,如果有一天你因為facebook被你朋友"出賣"了,別說我沒提醒你,這就是social之後的代價!!

Coke Zero幫你找出這世上另一個你

可口可樂的Coke Zero標榜的是「有Coke的口感,但沒有Coke的負擔」,官網上是這麼說的「0熱量,超暢快」,Coke Zero就像是Coke的分身。「如果連可樂都可以有巒生兄弟,那你呢?」 基於這樣的訴求,Coke Zero設計了一個活動-《 Facial Profile 》,要透過facebook幫你找出跟你長得很像的人。 它的運作模式很簡單,連結到你的facebook,去收集你在facebook上的大頭貼跟標註有你名字的照片(至少要三張,但如果少於,還是可以產生配對,只是結果可能較不準確),你也可以自行從電腦上傳或用Webcam拍照,完成收集後會用軟體辨識掃瞄你的臉型,一旦配對完成就會出現另一個你。當然事後也可以要求Coke Zero刪除你的照片,或邀請你的朋友一起參加活動。 又一個參與活動不需要給予獎品,還會幫品牌找來更多的人的活動結果,現在看來理所當然,但在以前的實體或網路的活動,如果沒有獎品當誘因,連行銷人都覺得辦起事來沒把握,social media真是造福人類。 這段時間觀察下來,以經營品牌形象而言,facebook的全面性大於twitter或plurk的效益,後兩者可以快速大量的傳播訊息,但缺乏facebook可以兼具文字訊息、影音、遊戲、應用程式的豐富整合,如果twitter是撒網的工具,facebook就像收網的平台了。

新品上市典範,Doritos(多力多滋) iD3,就是不告訴你口味

Doritos(多力多滋)又推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新品上市案。 Doritos在包裝上沒有標示口味已經不是第一次了,之前寫過的《 Doritos the Quest 》就是一個例子。《Doritos iD3》是個特別版的新產品,限量供應,再一次Doritos要跟消費者玩 猜口味的遊戲 (下圖),活動地點改了,玩法也做了調整,但維持其一貫的高水準演出,個人認為比the Quest更精彩。 這次活動改到了英國,要展開為期兩個月(遊戲競賽期間7/21~9/25),共三階段的遊戲(分成三集episode目前進行到第二階段),讓消費者猜口味名(共兩個字)。跟The Quest不同的是,這次改成必須要先消費才有資格玩。在包裝背面撕開封合處(下圖示),就能看到一個密碼,一個密碼代表6條命,萬一技術不佳,命用完了還沒過關? 沒關係,再買一包,取得密碼就可以繼續。 遊戲的氣氛維持Doritos一貫的超高水準,完成度之高,簡直就是部電視影集,看看下面首部曲預告就知道。 我人在台灣買不到產品,遍尋網站找到幾個公關用的試玩密碼,可惜也都已經無效了。雖然沒辦法真的玩遊戲,不過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進網站,光是進到輸入密碼這一段過程就可以體會一下,到底Doritos怎樣經營絕佳的氣氛跟互動的感覺。這有個 網站是參與製作遊戲的人 寫的,也可以略探究竟。 遊戲可以直接跟facebook將你的資料連結過來,在遊戲中跟facebook上的朋友互動。現在 越來越多網站都可以這樣做了 。 iD3的facebook 在這。 連結到facebook後,你的帳戶就會長這樣,看到沒,在左下角有一個按鈕讓你加更多的生命值,就是讓你買更多iD3! 消費者這麼拚命,除了遊戲要好玩,還有吸引人的獎品,只要猜中口味名就有機會獲得20,000英磅(台幣約108萬,匯率1:54.2,以下獎金請自行換算)。除此之外,遊戲進行中還有隨機沒有條件的中獎機會,有XBox、Sony Ericsson手機等310個獎品;另外,由破關者中抽出一名幸運者,從35個信封抽出一個來決定你的獎金,從5,000到50,000英磅不等;就算過了比賽期間後不能競逐上列獎項,在11/23前,玩遊戲還是可以參與抽獎,一名大獎得主,可以獲得總值30,000英磅的一堆東東。 不嫌麻煩者請自行看密密麻麻的遊戲規則跟獎品名細 (需要寫活動說明的人倒是可以參考)。 Dorit...

花路米!Ford Fiesta Mission-旅遊

前情題要:Ford Fiesta Movement這個Campaign,是我覺得企業運用Social Media,一個很重要的案例。相關文章請link左側「文章分類」的 Ford Fiesta 5月的任務主題《旅遊》 福特設計了許許多多的任務供Agents挑選,基本上都十分生活化,沒有刻意將汽車硬梆梆的特性列為任務選項,例如:帶某位從未見過大西洋的朋友去海邊一遊、到一家你最愛的速食店,將店裡的每樣東西各點一個,並分送給大家吃、去你居住地方的每個景點到此一遊、拜訪久未聯絡的家族成員或朋友、感受一下開到沒油的經驗、到農場拜訪農友並動手擠牛奶、將你的Fiesta變身為冰淇淋車、找六家不同餐廳吃遍六大洲的代表食物...(更多的任務清單可到 這網站 ) 我隨意挑選了兩個Agents來來看 這位Agent Bridget從西雅圖一路往南開到聖地牙哥,與她同行的是另一位 Agent Chris ,他則選擇了從聖地牙哥往北開回西雅圖的任務,還真會分工合作啊。影片中可以看到沿途的風光 另一個比較有趣的任務,到一家速食店點遍每樣食物,並選一個公共場所,分送給任何需要的人,但前題是不能自己吃掉。因為在一個停車場免費分送食物,引起了路人關注Ford Fiesta這輛車 這一百位agents,就像是Ford Fiesta Roadshow Events的執行者一樣,到全美各地去"表演",有的吸引路人注意,有的深入與朋友分享。 六月份正在進行的主題《科技》,請待下回分曉

看Doritos (多力多滋)如何經營品牌-Part 4/5

接上文 零食跟Game的目標對象有一大部份是重疊的,都是年輕族群,但不是只因為目標對象都是年輕族群就適合做這樣的結合,最主要的重點是此類對象的生活形態也是Doritos目標對象的描述之一,關於此點請容我在最後一篇總結時再敘 Unlock XBOX是Doritos跟Microsoft合作的創作遊戲競賽,標題是"You Dream It, We Build it"你的夢想由我們來實現,這個活動讓玩家創作出他們最想要的遊戲,參賽者把想要創作的點子結合Doritos的品牌風格,以影片圖像文字的方式說明,最後的階段選出五名,XBOX將他們的遊戲概念製作成遊戲beta 版,放在網頁上供網友下載並票選,最后冠軍者將會看到遊戲概念是如何被製作完成並放置在XBOX LIVE商店裡 最後獲勝的是由Mika Borland所構思的 "Dash of Destruction" ,由玩家扮演一隻暴龍穿梭在城市間,攔截一台載滿Doritos玉米片的高速卡車;或是扮演卡車司機,調查暴龍破壞的路線,尋找適合卸貨地點 快速消費性產品運用網路小遊戲來提昇品牌知名度,是經常被使用的方法,希望透過網友間互傳的力量,達成病毒式的快速傳播跟免費的宣傳,Doritos將它發揚光大,不只是一個小小的Flash網頁,乾脆給你一個真正的遊戲,Sponsored by Doritos的遊戲 Doritos的另一個遊戲大作Hotel 626,在 Part 1 中已經提到過,在此不再贅述,網路上也有這遊戲的詳細說明,在這個遊戲中除了一開始的片頭有秀出Doritos的字樣外,並沒有很刻意要告訴玩家這是Doritos的遊戲,沒有玉米片在遊戲中出現,也沒有讓玩家去找出產品來,就因為沒有將產品列為必要出現的元素,也讓這遊戲得以很用心的把它做到想要的效果,驚聳、刺激,最重要是真的很好玩,而不像大部份由廠商做出來的遊戲那樣太刻意秀出產品,反而壞了遊戲的本質- 遊戲就是要好玩 ,消費者不會在意是誰製作的,好玩有趣為先,如果產品跟遊戲的結合度不高,真的不要刻意硬將產品當成遊戲的主角,否則,就會達不到讓玩過的人想要傳遞的效果,淪為廣告主自High的作品 這兩個同樣都是遊戲的模式,但一個是由素人產出的概念(UGC), 一個則是由專業團隊製作出來的成品。由素人產出的競賽在前期開始,就會產生話題在網路上發酵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