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OK GO,可惜了你那驚人的創新MV!?


《本文同步刊登於Yahoo奇摩網路行銷,請勿轉載》

如果你還沒看過《I Won't Let You Down 》,最近被大量洗版,OK Go的新歌MV的話,你可能會錯失與朋友聊天的話題。妙的是,OK Go是個樂團,音樂本該是他們的核心產品,但一直以來他們吸引人注意的,卻是影像呈現。簡單說,你一定記得她MV的內容,記得這個樂團,卻可能記不得產品本身。

我們先從這首驚為天人的MV談起。從影像呈現來看,《I Won't Let You Down》,跟過往OK Go的作品一樣,記憶點都超強,只要看過一次就印象深刻,絕對會是經典之一。不但具備了快速傳播的特性,令人歎為觀止的影像,而且沒有魔術、沒有剪接,運鏡一路順暢到底,把過去我們所熟悉的排字,利用雨傘這個簡單的道具,集合2400位日本女子高中生充當人體舉傘員,經過縝密的計畫與練習後,把土炮排字推向了“藝術”的層次,呈現出一個不簡單的影像。在短短的8天,創造了超過一千萬次的點閱。(註:本文寫於11/4,頭8天就突破了千萬,但經過一個月後,“只”多了400萬)

▲MV的另一個亮點,Honda Uni-Cub。
▲用最原始的人力,一樣可以變化出動人的畫面。




如果OK Go是個品牌,她最為人所記憶的,就是她不斷的創新

偏愛一鏡到底、人與機器的互動以及精準的事前規畫與執行。從早期的在跑步機上變化出各式各樣的隊形,到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,利用Rube Goldberg machine 裝置,讓人目不暇給的作品(這部也是至今最多人點閱的OK Go影片,超過4500萬次),都依循這樣的邏輯。

▲得到Grammy最佳音樂錄影帶獎的Here it goes again。看過一次就不會忘。
▲機關多到讓人很難以專心聽歌的This too shall pass。
OK Go恐怕也是史上得過最多廣告創意獎的樂團,包括了坎城、Clio、Webby等,當然也橫掃了各個音樂錄影帶獎。但弔詭的是,一個備受推崇,創意無限的樂團,她的音樂在相比之下,卻反而成了配角。應該說,她的歌曲,放眼當今的樂壇,其實很~普~通。

光靠創新這招在音樂界吃得開嗎?

對於要在最短的時間,吸引最多人注意的這個行銷目的,OK Go絕對是成功的,而且幾乎彈無虛發,各個精彩。問題出在,音樂不像『差異性不明顯的消費品』產業,更需要仰賴行銷包裝來區別她與別的品牌的不同,反而音樂才是要角,每個樂曲本身就具有絕對的USP。

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照理OK Go這種打遍天下難有敵手的影片,點閱次數在MV界應該同樣名列前茅才對,單就次數而言,放在消費品牌來比,她的確很驚人,但一旦放到同屬音樂的類別,暢銷金曲MV不管有沒有創意,隨便一首都是破億的來看,她的數字就顯得不那麼突出了。Justin Bieber的Baby,儘管MV是個弱智的爛芭樂,卻有超過11億的點閱。與OK Go同屬另類曲風的Rodriguez,一首什麼畫面都沒有只有唱片封面,紀錄片《尋找甜蜜客》的主題曲,也有650萬次的點閱,你就知道OK Go這麼努力的創新,“回報”是多麼的不對等了。也就是好歌,會一直聽,但如果只是為了看很棒的影像,會看不了幾次。
▲一首除了唱片封面什麼別的畫面都沒有的影片,Suger Man也有650萬次的點擊。
如果把OK Go當成一個消費性品牌,會怎麼樣?

想像一個畫面,如果我們把OK Go的創意,套用在一個飲料的品牌上會如何?也許這個飲料是即飲咖啡,喝起來跟左岸咖啡館,跟伯朗沒什麼不同,但因為她的行銷作為,幫這個叫做OK Go的咖啡,加了大分,你會覺得她跟別的品牌就是不一樣,除非這個咖啡很難喝,不然她在即飲咖啡市場絕對獨樹一格。

差別在哪?

OK Go、創新的表現、帶給消費者源源不絕的創意靈感、咖啡,這一路是可以連起來的。但OK Go的創新影像放在她的產品-音樂上,並沒有帶來對等的連結,很容易讓人只把注意力放在影像上,而無法理解『為什麼影片要這樣拍』的為創新而創新。誇張一點的說,搞不好把過去OK Go的MV跟音樂來個大調換,只要影片的動作在音樂的拍子上,可能都看不出有什麼違和感。

看一下同樣影像很獨特,但幫歌曲意境加了大分的Sia 《Chandelier》,這才是影像+音樂的相輔相成。(這首MV有超過3億5千萬次的點擊,是OK Go這次MV的25倍)。



OK Go算不算是一種產品搭不上行銷創新的可惜呢?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帶星巴克隨行卡出門? 遜! 帶iPhone出門? 酷!

連續四篇相關網誌,我的部落格都快成iPhone專區。實在是因為它的商務應用太精彩,不寫不快! Starbucks Card Mobile 是星巴克最新的軟體,主要功能就是《隨行卡》。用這個你就可以查餘額、買咖啡付錢、加值、享受優惠、查交易明細,跟真的隨行卡一樣,只是從一張塑膠卡,變成iPhone上的一個軟體。 它運用的是二維條碼 QR code 技術(下圖)。一開始將隨行卡的編號輸入就行了,要結帳付錢? 只要店員拿著掃瞄器對著手機上的QR Code一掃,就完成了結帳動作,自動更新帳戶餘額;如果錢不夠,還可以加值(下下圖),也可以設定自動加值的條件,例如:每天上午10點查詢一次餘額,若低於10美元,就自動加值20美元...。當然得先建立信用卡的相關資訊,才能完成動作。 隨行卡有的優惠,這軟體同樣適用,甚至為了鼓勵使用,條件還更優惠。要把iPhone當作付款工具,對企業或是使用者而言,這中間有一些風險必須小心,官網上有一些 Q&A的說明 ,我就不一一解釋。 目前這個功能還只在試驗階段,僅限北美某些星巴克有這項服務。我看了使用者對軟體的評價,有意見的人,大都集中在手機"無法登入"的問題,也就是你從手機上看到的資訊不是最即時的,但這並不會妨礙交易進行,其它部份的評價都頗高。 以前看到以QR code做為付款工具,多跟電信業者綁在一起,進行某項交易後,從你手機帳單裡支付,像星巴克這樣獨立完成一套金流作業的,比較少見。這試驗是個好的開始,我相信許多企業都在看它執行的成效,再修正跟進。 這功能如果跟我昨天寫的 foursquare 結合在一起,消費記錄就能補上了,距離理想的商務功能又向前邁進一步。 看完連續四篇iPhone無所不能的網誌,有讓你腦中出現一片美好未來的景像嗎? 有興趣的,我們找時間私下聊聊吧!! PS. 另一個星巴克軟體 mystarbucks 跟這個可以配套使用。mystarbucks主要功能,是找尋最近的starbucks、客製你的專屬咖啡,大杯冰拿鐵去冰少糖加肉桂不加奶油...,隨你高興怎麼配。特製的清單交給店員,或是傳給你的朋友,讓他上班路上順道買一杯,她就能如你所願的完成你要的咖啡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