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為什麼「Toyota用《回到未來》30年前的老梗,推廣未來的科技」是個高招!?


《本文同步刊登於 Yahoo 奇摩網路行銷,請勿轉載》

如果你的產品「科技含量極高,不但改善了過去產品的不足 ,還有可能主導未來市場,科學家們表示看好也符合趨勢的發展,而且人人都用得到」。

怎麼樣,聽起來很棒吧!但偏偏它與當今主流產品差異太大,是個不容易說明白,凡人無法參透的商品時,你,會怎麼推廣?

  • 投入大量資源,認真的教育大眾?
  • 找政府或專家背書?
  • 還是用漫畫圖解「白話科技」?

以上方法,也許都有效,但關鍵是:現在消費者,還沒有多餘的心把注意力放在這個商品上,所以往往沒什麼耐心了解它時,怎麼辦?

這就是今天的主角,史上第一部量產的「Toyota 氫燃料電池汽車」所面臨的狀況。

一般消費者也許搞得懂汽油、柴油、油電混合、或是純電動車,但「氫燃料汽車」到底是什麼鬼!?

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

氫燃料電池車(Fuel cell vehicle-FCEV)是使氫或含氫物質及空氣中的氧通過燃料電池以產生電力,再以電力推動電動機,由電動機推動車輛。

以上說明,先不管看不看得懂,但絕對不是個容易消化的知識。更不用說一般大眾對於它運作的原理?氫氣打哪兒來?去哪裡加氫氣?為什麼它更符合未來…? 還有一大堆問號等著解答。
▲這種高科技,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白的。

跨界新組合Toyota X 回到未來,用電影說最新科技

Toyota為了推廣這部氫汽車《Miral(日文:未來)》,把腦筋動到了30年前,談未來科技,用啤酒、香蕉皮…等垃圾就可以讓車子飛的賣座電影《回到未來 Back To The Future》的身上。

▲未來的能源不用再加油,加水、加皮、加香蕉,就能讓車子上路了。

2015年10月21日,對《回到未來》系列電影的影迷來說,是個親眼“見證奇蹟”的關鍵時刻,因為這一天,正是1985年第一集電影片尾以及第二集主要劇情所描述的未來的那一天。

▲在1989年上映的第二集,最關鍵的一天就是2015/10/21。

看過這部電影的人,一定對那輛時光機,也就是DMC DeLorean跑車印象深刻,但你可能不知道,比DMC跑車更早露出,在第一集的第一幕就出現了《豐田Toyota》。

▲是跑車,也是時光機的DMC DeLorean。

原本電影片頭收音機的廣告旁白是這樣說的「十月的清倉特賣開始了,快來豐田經銷商選購1985年的各式車種,在山谷村你找不到比我們更好的價格跟服務,快來位於市中心的豐田汽車」。你看,置入的多巧妙。

Toyota保留了電影原畫面,但把旁白略作修改,成了下面這部,這次行銷事件的提示廣告:

「十月的清倉特賣開始了,現在豐田讓未來成真,在10月21日推出了特別的事件,千萬別轉臺」



關鍵點:把握機會用內容行銷,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品牌想要傳遞的印象

接下來,Toyota很聰明的結合了影迷熟悉的電影中的角色、劇情跟場景,把她想傳遞『演示真實世界產生氫氣的來源之一「垃圾」,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』的資訊,將片中香蕉皮變能源的夢想成真,拍了一部讓你願意從頭看到尾,了解氫燃料汽車特色的影片:



這部影片如果引發你對氫燃料汽車的興趣,在這個網站上 有更多跟氫燃料電池車相關的詳細說明,包括:為什麼是氫燃料、氫汽車怎麼運作、哪裡有加氣站、氫氣的來源、對環境的好處、當然還有這輛車子的詳細規格…。

為什麼氫燃料是未來趨勢的三大理由:


如同文章開頭所說的,要對消費者把未來的科技講明白,是個難度極高的工作。或許Toyota運氣好,在30年前就埋下了梗,但我覺得這個事件更關鍵的是,機會來了,品牌會不會把握。

Toyota利用觀眾早已熟悉的角色及劇情,只是把當年的場景,從想像的2015換成了真實的2015年,透過內容行銷的方式,不用多餘描述就能迅速腦補,進入品牌想營造的情境中,把原本難以下嚥的資訊,讓潛在消費者被娛樂的同時,對氫燃料汽車有了最起碼的認知,再設法進一步讓消費者產生想要瞭解更多的興趣,高啊!

別的不說,光是這個事件,能讓消費者產生「Toyota Mirai 氫氣車=未來」的印象,我覺得就值回票價了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找不到音樂配咖啡嗎-試試這張The Magic Hour-Wynton Marsalis

你是否有過一張CD只聽了一兩次就被打入冷宮的經驗? 音樂難聽的就不提了, 有些買的當時只為了裝氣質, 想嘗試不同的樂曲, 嗯~ 來張鉅作 Miles Davis或是Bob Dylan吧! Oh My God 跟我完全無緣, 即使想裝懂, 但轉念想想又不是在國家劇院, 關掉離席又不會有人笑你沒氣質, 又何必勉強自己, 是吧! 那天心血來潮, 裝氣質的癮又犯了, 來到誠品爵士樂區, 左看右看實在找不到認識的演奏家, 除了那無緣的Miles Davis之外, 好不容易終於找到一個認識的名字-Wynton Marsalis, 聽過他名字還是大約20 年前, 因為在一場葛萊美獎頒獎典禮上, 聽到他的小喇叭演奏, 對他的神乎奇技真是感佩, (那時候不懂裝懂, 還不是因為他在一個音節裡吹了很多音符之類的), 從沒買過他的音樂, 也不知道這張The Magic Hour好不好聽, 又是Blue Note出品的, 封面設計還滿順眼, 應該還不錯吧?! (同樣的只聽過Blue Note, 也從沒買過) 就這樣瞎貓碰見死耗子, 第一次聽就覺得好聽, 上網找了一下 專家的樂評 , 有興趣可以瞧瞧 怎麼說呢, 這張爵士CD不完全古典, 但也不是流行爵士類的, 但節奏流暢輕快, 完全符合我這種可以裝氣質又不會聽不下去的心態, 而且錄音錄的很棒, 很有空間感, 音場定位清晰, 演奏又很有感情, 沒錯, 年紀大了已經聽得出演奏者的功力了, 聽完都忍不住想要起立鼓掌 如果你想好好的 專心的聽一張好聽的爵士樂, 或是只想單純當做背景音樂, 在有陽光的午後, 配杯咖啡, 這張大師作品的The Magic Hour 推薦大家聽聽 其中的一首 Big Fat Hen 想買CD 到這裡 , 這個Total Solution 的服務還不錯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