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用Skittles把人淹沒,來募集粉絲?!


一個很瘋狂但又挑起內心小惡魔蠢蠢欲動的活動。

英國的Skittles綺果彩虹糖,為了要快速募集臉書粉絲,在10/18發起一個24小時直播的活動。找了一位全身肌肉精練武術的David Phoenix,要跟網友挑戰「誰能勝出?」。David被關在一個透明的容器內,只要每加入一位粉絲,Skittles就會丟彩虹糖進去,每累計15分鐘丟一次,用現場直播畫面,讓你眼睜睜看著他慢慢的被從天而降的糖果淹沒…。而且還在臉書上用文字直播「已經淹到膝蓋了,快點揪朋友來說讚喔」,「現在糖果像暴雨落下,已經淹到腰了,有你的加入讓他淹到脖子」...。David能順利撐過24小時,還是網友口耳相傳力量大,你猜結果如何?

▲在活動網頁的直播畫面上,清楚列出:已經丟了多少糖果/下一次會丟多少糖/下次丟糖的時間倒數/以及活動剩餘時間,比看"行刑"還刺激

這活動只進行了10小時,David就被KO了,足足提早了14個小時結束。說實話,我知道這活動時,有點天人交戰(好啦,沒那麼誇張),一方面覺得不忍看著人類被糖果滅頂,一方面又想知道當人被糖果雨淋,陷在糖果池內,會是什麼樣的情境,就這樣猶豫了5秒,我還是用力的「按了讚」,成為130萬的粉絲之一,這活動共丟下190萬顆Skittles,有許多網友甚至因為提早結束錯過好戲,而要求看重播影片!!

▲"搞什麼啊! 在我打盹的時候怎麼就這樣結束了,要看影片啦"
我沒看到最後是怎麼結束的,也不確定在短短的幾小時內共增加了多少粉絲,但想必非常驚人,這算是不求贈品,也不做慈善,只為達成特定目的型增加粉絲的範例,這活動當然不至於鬧出人命,只屬與不作姦犯科使點小壞的心理層次,確實能在短時間引爆話題。恐怕那白白浪費的"食物",更容易引起爭議吧!

對我而言「快速增加粉絲,卻不思考如何與品牌產生連結」的活動設計,這問題更大,就算短時間爆紅,但又回到以前談的「有了粉絲,然後怎樣?」的老話題,看來,Corona Light讓網友因為活動,增加對品牌好感的做法,相對就實際的多了。

某網友拍的落下彩虹糖的影片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從迪士尼60年前的手稿,看帶動漫威成功的飛輪效應

開始今天的文章前,先考你個問題,保證你猜不到以下這段描述寫的是哪一個大家早就耳熟的故事: 第一階段描述的是各路英雄的起源,不同英雄的故事彼此即獨立又相互關聯;第二階段英雄集結成一個聯盟,並策劃一系列鎮壓惡霸的過程;第三階段英雄歸順與發起對抗惡霸的戰爭,到最後鳥盡弓藏,悲壯死亡...。(改寫自維基百科,我只改動了用字,結構不變, 原故事在這裡 ) 答案是...發生在北宋108條好漢的故事《水滸傳》,是不是跟現在正夯的《 漫威電影宇宙 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 》有87分像。老祖宗的智慧早在千年前就“爆雷”了這情節,哈哈,想不到吧! ▲漫威有2,564個角色,比水滸傳多了將近24倍之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