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覺得情境秀無效的人,請先看完這部影片再說


幾個月前,我寫了一篇『比起微電影,台灣更適合情境秀』的網誌,其後,我遇到不少人跟我說『對耶,自從你的文章出現後,台灣也越來越多這類的影片了』,與其說是看了我的文章才出現這類表現形式,不如說這是『英雄所見略同』來得恰當。其實大家沒說出口的是『可是,台灣這類影片好像效果不好…』。

我希望這不是一窩蜂後的結果,就妄下結論說『情境秀,不行』,就像,我不推薦微電影,不是微電影的形式有問題,而是品牌搞錯了目的一樣,可不能讓情境秀背了黑鍋啊。

如果你已經知道我所謂的『情境秀』是指什麼,可以跳過以下這一段。
情境秀就是:由品牌設定場景、情境、進行的流程以及規則,然後放寬心,交由素人參與,創造發展出在品牌可控制範圍內的“即興表演”。這類『不預期但可控制』的內容,可能是路人的反應、動作、表情、對話或情緒的綜合體,就是這個不被設定的自由發揮,成為了情境秀能否被大量傳播的核心。

這兩天全世界瘋傳一部情境秀,而且是個結結實實的廣告影片,沒錯,大家都知道它是部廣告片,卻忍不住也不吝於按讚分享。從10/7上傳到YouTube到今天10/10,短短三天已經有超過2100萬次點擊。這部情境秀不需要解釋,你一看就懂。情境:『如果你在咖啡廳遇到驚人的靈異事件,你會有什麼反應?』




▲什麼樣的景象才能讓這群人有這樣的反應?



幫大家快速整理情境秀的要點:(以下是網誌的連結)

1.情境秀的實體活動重點不在現場接觸多少人數,而是有沒有感染力
2.情境秀的實體活動是為了虛擬網路而存在的。
3.情境秀,在創造不預期但可被控制的驚喜
4.既然是場秀,就要讓現場的素人做出豐富的表情反應,以及在網路上觀看的人感同身受,甚至希望自己也能夠親臨現場,感受這個難得的體驗。

這部為恐怖電影Carrie魔女嘉莉所做的行銷活動,完全符合上列的要點。她明白的告訴你這是為“品牌”拍的廣告,內容就是“產品特色”,坐在咖啡廳裡有一半是工作人員及專業的演員,反應是演出來的,做的是一場有如綜藝節目的秀。大夥兒卻看的很開心,還拼命分享。Why?

你看過吳宗憲主持的綜藝節目吧,吳宗憲除了很會搞笑之外,他還有一個很會做效果的特點,就是我說的感染力。這部影片中安排了十來個專業演員,一次只為了前來點咖啡的一位顧客做表演而存在,需要這麼費工夫的原因,就是為了確保能夠感染現場的素人,讓素人幫我們“表演“出『如果是我,也會這樣』的反應,進而再感染在網路上看影片的我們。

我不想點名是哪些台灣的影片讓情境秀蒙羞的,看完那些影片後的感覺就是『如果我人在現場,我是不會這樣反應的』,對比之下,台灣的情境秀所呈現出的素人表情,一個字,假。

我相信大部份品牌都認同娛樂消費者很重要,只是當行銷活動要執行的時候,往往會卡在預算有限,或是『過程中多一點產品特性的說明,好不好』,東改一下,西刪一點,最後就成了一個老闆看了爽,但消費者沒感覺的東西。

說穿了,大家都想要有吳宗憲的效果,卻只想付陳漢典的錢。天下如果有這等好事,知道了,請告訴我!

留言

  1. 我覺得還是要先討論一下"效果"定義。
    希望"造成後續的渲染與討論", 或是希望"實際對票房產生幫助", 是不同的目的, 因此以這個案例來說, 如果拍了這支實境廣告, 我們會覺得她是希望達成前者, 而非後者; 因為對電影行銷來說, 會刺激票房的因素很多, 行銷話題其實不是最主要的變因。
    很多廣告公司會用實境廣告的手法, 去意圖達到後者(如刺激票房/提升銷售/闢謠解惑/產品教育)的目的, 我反倒覺得我們可以比較專注去討論它達到了沒就好, 而不是只因為它沒達到前者(在網路上瘋狂轉載)的效果, 就認為它沒效了。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完全同意你的看法,有清楚的目的,才會知道目標,也才能判斷是否達成預期的效果。這種行銷管理ABC(最近很流行xxABC,就像聽到耳朵快長繭的憲法ABC)很容易懂,但實務上往往不是這麼一回事,常常倒果為因,說好聽叫做以終為始,難聽就叫胡搞瞎搞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我很早就想來留言了,但是覺得很害羞,米卡真的很棒,介紹的case,我每隔一段時間都來看,甚至還會介紹給別人(希望你不會介意),希望你能繼續下去介紹給我們好的個案分享……you are so great!! 謝謝你!

    回覆刪除
  4. 我比你還害羞,所以才弄個小犬的玉照當大頭貼。歡迎常來充人場啊!

    回覆刪除
  5. 相信給你的鼓勵是你繼續的動力
    加油 =)

    回覆刪除
  6. 米卡,你好。史蒂芬‧金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,這部電影有機會我一定會去看~
    我個人覺得這個微電影行銷方式非常有趣,她把電影中的特效直接搬到現實生活中的場景,捕捉一般素人對電影情節的真實反應,然後透過網路病毒行銷的方式,引起大家的討論,對我這種史蒂芬金迷來說,更是一種致命又心動的吸引力,這種現實又科幻驚悚的情節,居然也可以變成真的(雖然還是假的!)
    她成功製造了另類的話題,也成功的行銷了電影!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

「自曝其短是個好生意」這句話要能成立,有一個很關鍵的核心概念,那就是「你的產品不適合所有人」,聽起來像廢話,卻是許多行銷人忽略或是不願面對的事實。這句話反過來說「只有一部分人對你的產品感興趣」,應該就更能體會。  就像你賣檸檬,明明酸得要死,有客人問你「這檸檬會不會很酸?」,又例如被嫌:車子很小、便當吃不飽、東西很貴...,你會回答一個討好客人的答案,避開普遍認知的“缺點”,以為半夜吹口哨就可以壯膽,矇混過關,天下哪有那麼簡單的事。面對這樣的處境,你怎麼辦? 

演算法告訴你,旅遊不需要花大錢,就能看到一樣的風景

想像一下,如果你住台北,起心動念想要出國旅遊,最近才在網路上搜尋日本京都。然後就在社群媒體上看到一則針對你需求的動態廣告影片,一邊是京都的西本願寺;一邊是台北的西本願寺(沒錯,在西門町就有一個日治時代的西本願寺),上面寫著「搭飛機到京都 台幣9000元;搭捷運只要台幣25元」,看到這兒,你會不會有一點動心? 「如果搭火車旅遊,體驗同樣美景只需台幣660元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搭飛機?」。這就是《 德國鐵路 Deutsche Bahn 》推廣「搭火車,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核心概念。 概念雖然聽起來很簡單,但要產生說服力而且讓消費者行動,可就需要功力了。因為如果你以為只用傳統的行銷模式,拍一支美美的旅遊廣告、堆砌華麗的辭藻,然後片尾打上「在德國就能環遊世界」的slogan,在電視上強力放送就能讓消費者沒有抵抗力的跟著你走,從出國旅遊改成留在國內,停留在這種層次的溝通,其結果恐怕感動不了幾個人。 有時候不是你不想留在國內玩,只是你忘了在地的美好

找不到音樂配咖啡嗎-試試這張The Magic Hour-Wynton Marsalis

你是否有過一張CD只聽了一兩次就被打入冷宮的經驗? 音樂難聽的就不提了, 有些買的當時只為了裝氣質, 想嘗試不同的樂曲, 嗯~ 來張鉅作 Miles Davis或是Bob Dylan吧! Oh My God 跟我完全無緣, 即使想裝懂, 但轉念想想又不是在國家劇院, 關掉離席又不會有人笑你沒氣質, 又何必勉強自己, 是吧! 那天心血來潮, 裝氣質的癮又犯了, 來到誠品爵士樂區, 左看右看實在找不到認識的演奏家, 除了那無緣的Miles Davis之外, 好不容易終於找到一個認識的名字-Wynton Marsalis, 聽過他名字還是大約20 年前, 因為在一場葛萊美獎頒獎典禮上, 聽到他的小喇叭演奏, 對他的神乎奇技真是感佩, (那時候不懂裝懂, 還不是因為他在一個音節裡吹了很多音符之類的), 從沒買過他的音樂, 也不知道這張The Magic Hour好不好聽, 又是Blue Note出品的, 封面設計還滿順眼, 應該還不錯吧?! (同樣的只聽過Blue Note, 也從沒買過) 就這樣瞎貓碰見死耗子, 第一次聽就覺得好聽, 上網找了一下 專家的樂評 , 有興趣可以瞧瞧 怎麼說呢, 這張爵士CD不完全古典, 但也不是流行爵士類的, 但節奏流暢輕快, 完全符合我這種可以裝氣質又不會聽不下去的心態, 而且錄音錄的很棒, 很有空間感, 音場定位清晰, 演奏又很有感情, 沒錯, 年紀大了已經聽得出演奏者的功力了, 聽完都忍不住想要起立鼓掌 如果你想好好的 專心的聽一張好聽的爵士樂, 或是只想單純當做背景音樂, 在有陽光的午後, 配杯咖啡, 這張大師作品的The Magic Hour 推薦大家聽聽 其中的一首 Big Fat Hen 想買CD 到這裡 , 這個Total Solution 的服務還不錯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