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Help另類行銷,給你更少,卻贏得更多

最近看到一個成藥品牌『Help』,她完全異於常軌,用極具創意的行銷方式,有設計感的包裝,賣藥。 她有一系列的產品,從感冒、失眠、頭痛,到過敏,賣的藥跟其他品牌沒什麼特別不同,特別的是她行銷的方法,不論命名、包裝、產品訴求或是溝通的方式,都令人眼睛一亮。例如:最新的產品叫做『救命啊!我割到我自己而且我想救人一命』。賣的是OK繃,但可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商品,她還兼具了一個偉大的任務『募集骨髓捐贈者』。她的概念來自於『雖然你割傷了自己,同時,你卻可以順便做善事,讓你的血,不必白流』。只要你願意,包裝內附有一個骨髓捐贈“懶人包”,包括:棉花棒、說明書、註冊捐贈信封等。你想,既然血都流了,不如就順便沾些受傷的血,把它裝進信封,就完成了註冊捐贈的手續,寄到 DKMS 單位做骨髓配對之用!請看影片:(註:她還有『只有OK繃,沒有捐贈懶人包』的標準版產品) 我想救人一命的懶人包

感動你的消費者,讓他們幫你銷售

『讓你的消費者感動』一直都是建立品牌好感不敗的準則,有些時候,不見得需要大預算,只要能切中要害,往往一個貼心的小創意,就能帶來大大的收獲。 在巴西的一家連鎖兒童美語教學中心 Red Balloon ,為了要擴大巴西只有5%的人能說英語的市場,想到了一個絕佳的點子 Kids Business Cards。他們去各個分校問每個小朋友一個簡單的問題:『你長大後想做什麼?』,然後,根據他們的心願,設計獨一無二個人專屬的名片,請看影片:

公益也要懂得行銷, Pills against the Pain of others

公益團體成立的目的,往往都是嚴肅而正面的,為了幫助弱勢或對抗不公不義而存在。就因為做慈善公益是個讓人無法抵抗的好事,只要有能力,大家都願意為自己所認同的價值貢獻心力。從這個道理看來,公益團體的資源應該不虞匱乏才對,但事實上,真要你討錢付諸行動時,可能因為麻煩、沒有動機或是過了讓你感動的瞬間,常常會流於口惠而實不至,有心卻不去做的狀況。 1999年諾貝爾和平奬得主,總部位於瑞士的人道救援組織『無國界醫生 Doctor Without Borders』,為了向民眾募款,以減緩非洲落後地區,由於缺乏足夠藥物因愛滋、瘧疾,結核病、非洲昏睡症等致命疾病而死亡的情況,發起了一個『解他人痛苦藥丸 Pills Against the Pain Of others』的活動。 無國界醫生是個任重道遠的組織,要解決的是與文明社會比較不容易碰到,甚至被我們“忽視“的疾病,光是要向民眾解釋什麼是『昏睡症、利什曼病、查加斯病』,這類聽到名字就會想睡覺的名稱,就已經是個夠艱難的任務,無國界醫生是如何做到讓你願意支持這樣的善舉?

數位時代的溝通藝術

『救人一命』是件嚴肅的事。通常在宣導這類攸關人命的觀念時,宣導單位都希望傳播的訊息務必正確、不戲謔,深怕一個不小心,就耽誤了一個人,甚至一個家庭的一生。關於這點,作為觀眾的我們都能理解,只是在數位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,枯燥無味又嚴肅的話題,如何才能讓消費者記住?! 我想信絕大部份的人都聽過心肺復甦術CPR,但有幾個人能在面對緊急情況發生時,有把握且正確無誤的執行? 今天跟大家聊聊兩個同樣談CPR的案例,一個是真的教你如何做,一個卻只要你看她如何做。

電視廣告只是傳上網,夠不夠?

圖片來源: gettyimages 眼看著2011年就要過去了,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,台灣在這一年的行銷上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兩極趨勢,不是大家都用facebook開粉絲頁、辦活動,也不是品牌手機app滿天飛,而是傳統的電視廣告變得不一樣了。 一種,是越活越回去的倒退,看不到行銷策略,沒有品牌價值,只剩下賣膏藥式的叫賣,彷彿只要拍了廣告、強力放送,就算是在“做品牌”,很難想像這是發展了數十年廣告服務業的台灣會拍的廣告;另外一種,是敘事方式越來越像說故事,產品的比重變低了,娛樂的成分變高了,例如這個:7 mobile 與過去電信業者慣用的連珠砲式的旁白,不斷訴說著產品利益『網內互打免費』 的廣告很不一樣,亦或是這個:伊莎貝爾 結婚還不錯系列 我始終搞不懂『為什麼叫賣式的廣告依然盛行』的原因,不過我理解『廣告不那麼廣告』的趨勢,與網路世代的來臨有很大的關係。 現在大概很少有電視廣告在網路上找不到影片的,也許是代理商或是廣告主、也許是某個熱心的網友上傳,只要在電視上播出沒多久的廣告,在YouTube上都能找到。這樣的趨勢發展,一方面是因為在YouTube上播放不用錢,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越來越習慣在網路上閱讀,只是,TVC拿到YouTube上播放,這樣就夠了嗎?

QR Code就該這樣用,JC Penny Who’s Your Santa

QR Code 是個好東西,可以客製化、可以訂票、可以當做條碼儲存較多的資訊…,只是許多人只要發現這等新的好物,也不管她適不適合,彷彿只要用了最新的工具就是一種“創新”的表現。最常見的,就是在平面媒體上『一則廣告的下方,放著一枚QR Code』的運用,但當你拿出智慧型手機、開啟QR Code解碼程式、穩住雙手、對焦拍照、好不容易費盡千辛萬苦之後,連上網的,只不過是一個網站!!我不懂這些廣告主是怕大家太無聊還是怎樣,『為什麼不直接給我一個關鍵字搜尋就好,卻硬要我大費周章的才能連上你要我去的網站?!』。這種為了工具而工具,不但沒有更便利反而增加消費者困擾的創新,不要也罷。 今天水果日報上登出的廣告,QR Code連結是iPhone App Store爽報的下載點,我試過用QR Code遠不如直接在App Store搜尋『爽報』來得乾脆與快速 JC Penny百貨公司在今年的聖誕節進行了一項『 誰是你的聖誕老人? 』的活動,把QR Code的運用做了一個好的示範。

在這個感恩的季節!

圖片來源:gettyimages CA3838-004 剛好是一年前的今天,我在我的 facebook 粉絲專頁 上分享了英國零售商John Lewis 為聖誕節拍的廣告,一年後,這個走感人路線的廣告又來了,一樣動人,一樣好看。 John Lewis 2011年版,用另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詮釋,看到最後一幕時,讓人覺得好窩心: John Lewis 2010年版,被這首重唱Elton John的名曲Your Song吸引,這世上有音樂,真好!

想不出辦活動的好梗,那就用公益來包裝吧!Coke Arctic Home

如果下個月起,你在貨架上看到原本紅通通的可口可樂變成了一片雪白,不要以為她是印刷失敗的瑕疵品,那是因為可口可樂與WWF世界自然基金會合作,要來搶救面臨絕種危機的北極熊,所推出的『 Arctic Home北極的家 』活動。 你只要買一瓶限量版的北極熊可口可樂,利用手機簡訊或是到活動網站輸入罐上的代碼,Coca Cola就為你捐出一美元,上限一百萬美元,除此之外,Coke已經預先捐出兩百萬美元給WWF,合計將捐出約9000萬台幣。這個活動一共將生產14億瓶的“限量版”,從2011/11~2012/3止。 這個活動不論從作業的夢幻時程、投入的金額預算、規模或是動用的媒體,都不是島國台灣所能承擔的,但有一點,就是以『公益之名』作為活動主題的模式,很值得學習參考。

如果有Steve Jobs這樣的員工,你敢用嗎?

這是個白癡問題,因為所有公司的負責人都巴不得擁有Steve Jobs這類曠世奇才,公司有了這號人物,不但做夢會笑、產品大賣,還能打遍天下無敵手,有誰會笨到不重用這種人? 但,事實真的是這樣嗎?

官網的新典範,只給你搜尋

兩年前我寫過一篇 劃時代官網的案例-Skittles ,她完全顛覆了傳統官網的架構,整個網站都是社群媒體,有facebook、twitter、wiki、YouTube…,就是沒有關於我們、最新活動、去哪裡買等一般我們認為官網該有的內容(註)。 最近又一個重新詮釋官網該有的樣子的網站出現了,她是來自紐約的 廣告公司Darling ,這個官網特別的地方在於『就只有一個搜尋列』,所有的內容都必須靠你去找出來,你只要輸入你想知道的關鍵字,例如:關於我們、作品集、聯絡我們…(以上當然要輸入英文 about、work、contact...),就會出現相關的內容。 輸入作品集,就會把作品分門別類列出

不懂怎麼討好消費者?看看瑞典郵局怎麼做

數位時代的品牌行銷,最常聽到的一個關鍵成功因素,就是『engage 參與』,翻成白話是『讓消費者開心,說消費者感興趣的事,而不只說品牌想說的話』,他才會與妳互動、交心,成為你的品牌“代言人”,到處幫妳說好話。這個概念聽起來很合理,但台灣真的能夠徹底執行的案例,兩個手就可以數完。 我寫過一張簡報,用來說明『說消費者感興趣的事,與說品牌想說的話』的差異(如下圖)。如果以品牌為優先,常常在網路行銷活動的訴求上,就會忍不住的表現出『我與妳互動的目的, 一切都以與你達成交易為前提 』的Hard Sell,反之,如果願意把消費者放在第一位,表現出來的重點,就會是『娛樂我的目標對象,讓他們開心』,然後才是讓消費者了解我們的產品,進而購買。 最高段的行銷,當然是讓消費者爽的同時還能了解品牌。但,怎麼做?

不相信,就演給你看的Lay’s 自動販賣機

Sampling 派樣,應該是許多FMCG快速消費性產品的新品上市標準行銷組合之一,不管你是在超市找和藹可親的媽媽現場試做,或是在繁華市區找搶眼辣妹分送成品給目標對象,目的都是為了讓消費者經由『體驗』產品,進而購買。這樣的經驗大家一定都有,不過,你一定沒拿過產品原料的樣品吧! 百事集團旗下的洋芋片品牌-Lay’s 樂事,在阿根廷開發出一種前所未見的派樣方法,一臺自動販賣機。可別以為這只是一臺普通的販賣機,她不但不吃硬幣,吃的是對岸俗稱『土豆』的一整顆馬鈴薯,而且還是一臺有著『從原料到包裝完整生產過程』的小工廠!

【媒體創意】ZOC Max把臉書當戶外廣告

Facebook的即時塗鴉牆,如果變成戶外廣告會怎麼樣? 在斯洛伐克的購物中心 ZOC Max ,就把戶外的看板變成了 臉書粉絲專頁 的塗鴉牆,連線即時更新,不需要專業的設計師修飾,就原原本本的把臉書畫面直接當成廣告。 這樣的做法,有趣的地方在哪兒?

從『給Steve Jobs的一封信』,看活動網站設計

上週全球科技界最大的新聞,莫過於『 蘋果執行長Steve Jobs閃電請辭 』的消息。今天卻翻到一個與這位神人有關的舊行銷案,在這個時間點讀來,令人特別有感觸。 一直以來Apple為了掌控App Store上應用程式的品質, 都有事前經過審核才能上架的規定。在 2009年12月,瑞典有一家電視公司SVT,也推出了iPhone App《SVT Play》,送審後,卻遲遲得不到核准上架的通知,為此,SVT 出奇招的做了一個『 致Steve Jobs的公開信 Dear Steve Jobs 』,她不但用一個聳動議題切入,企圖讓審核加速,同時也做到推廣App讓更多人注意的行銷目的,另外,更讓我想要分享的,是她在網路上如何與消費者溝通的這件事。

看Starbucks行銷模式,如何誘導參與互動

如果在盛夏,要你在網路上幫Starbucks推廣冰咖啡,你的活動主題會是什麼?『表現好喝?清涼?還是暢快到底?』,星巴克,就是想的跟你不一樣,她的主題竟然是跟冰咖啡一點關係都沒有的『再多五分鐘!5 more minutes』。 她說:『再給你五分鐘,你最想做什麼?』。 Starbucks繞了那麼一大圈,不跟你談產品特性,卻跟你聊人生,這是哪一招?